我的研究心得

降血压-金针降压弊病少


李东垣(1180~1251)是宋金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在擅长开方用药的同时,也是一位针灸大家。

在明代江璀所著的《名医类案》中就记载了李东垣用针灸治疗高血压眩晕的精彩病例。

一个参政已经七十多岁了,某年春天,他患了疾病,面颜郁赤,如饮酒状,痰稠粘,时眩晕,如在风云中,而且目视不明,李东垣给他诊脉发现两寸脉洪大,尺部脉弦细无力,于是明确地诊断为上热下寒,想用寒凉的药物,但这位参政已经年纪很大了,恐怕年高气弱经受不住。李东垣想起曾有老师教导自己:凡治上焦,譬犹鸟集高巅,射而取之。所以,就用三棱针在病人印堂穴快刺二十余下,出了许多紫黑色的血,不一会儿,这位老参政就觉得头目清利,诸苦皆去,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犯过。

从这位老参政的发病症状来看,他的病要是到了今天十有八九会被诊断为高血压。名医李东垣在

印堂穴放血将他的病一治而愈,一时传为佳话。现在,针灸治疗高血压在临床上也很普及,并且有一定的疗效。如针灸对单纯性肥胖并高血压病人,不仅具有很好的减肥效果,而且对血压、植物神经功能、脂质水平及能量代谢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针灸既不吃药,也不做手术,是通过什么来治病的呢?

其实,同开方用药一样,针灸也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而且,很有可能针灸的历史比起方药还要久远呢!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就大量地记载了针灸治病的方法。其实,针灸治病是通过经络和腧穴来起作用的。

经络学说从《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而更趋于完整。概括地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原意为纵丝,是直行主线的意思,经又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则是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比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既然经脉和络脉共同构成了一个像网一样的结

构,这倒有一点像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和血管系统,是不是经络系统也有类似的作用呢?我们只能说有一点相似,但却不同。因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理论,不能完全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在中医学中,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也就是说,经络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与相对的平衡,正是有了经络的联系全身与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才有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中,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乃至中药性味归经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

由于经络属于脏腑,又有一定的循行部位,所以临床上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来为疾病辨证。正如我们知道的,针灸治病是通过刺灸腧穴,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而达到治病目的。针灸选穴一般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来进行,除局部选穴外,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即某一经或某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所联系的经络及相应经穴来治疗。这其中有很多知识、方法和原则。

对于高血压病,针灸治疗也是根据高血压病具体的病机来确定疗法的。虽然每个病人不一定都一样,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为肝肾不足,水亏木旺,虚阳亢盛所致。所以在针灸治疗的时候,经常会选择:太冲、太溪、复溜、足三里、百会等腧穴作为主穴。

复溜、太溪穴属足少阴肾经,可补益肾阴,滋水涵木;足三里是常用保健穴,可防止虚阳上亢,与足厥阴经的太冲穴相配,起平肝降逆作用。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位于头顶囟门处,是人体最高的穴位,也是全身气血汇聚的地方。针灸(针刺)此四穴,可相互配伍,起滋水降火,平肝潜阳作用,收控制血压之功效。脑卒中后,用针灸治疗偏瘫、失语等症,则最为普遍,均有一定疗效。

李东垣所取印堂穴位于眉心,善清上焦热,用放血疗法,泄热最快。凡是头痛眩晕有热象的,取这个穴位大多数能取得好的疗效。所以,治疗这样的高血压病人经常选用。


 


ETC注销ETC充值ETC客服ETC扣费查询


ETC发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