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四、人类能预测未来气候吗?
a)
面对纷繁复杂的气候变化驱动力、反馈信息以及空气、海洋、
b)
陆地、生物界间扑朔迷离的联系,我们对“人类能预测未来气候吗?”这一问题的回答自然是否定的。从许多方面来看,我们对未来的预测既滞后又幼稚。实际情况是再小的气候变化也会对人类的各方面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我们亟需提高自己预知未来的本领。这也正是成立于1988年的气候变化联合工作小组(IPCC)这一政府间的合作组织一直努力的方向。该组织汇集了世界各国的资深气象学家,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们是如何预测未来气候的。
c)
预测未来气候特点的主要手段是靠综合循环模式(GCMs)。这一模式是建立在大气与海洋的动态平衡、物理特性及体现两者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的基础之上的。这些表达式是由大型计算机得出的。使用GCMs时难以预知的因素来自于:代表性云量充足与否,其散热性如何,大气与海洋有何联系及发生在地表的作用具体过程怎样等。同所有其他模式一样,GCM、也包含了很多假说,在比例上也不够精确。因此,不同的GCMs作出不尽相同的预测也就不足为奇了。
d)
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来自于不成比例的反馈及突发事件的影响。出人意料的外部影响,如火山爆发,能引起气候突然且迅速的变化。有的科学家甚至担心:如果南极的冰盾塌人其周边海域的话(尽管这不太现实),那么海洋状况必会改变。
e)
我们还需要关注复杂的反馈信息可能带来的问题。例如,气候与地球生态系统密切相关。一方面,气候变化会对植被、土壤等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地球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会影响气候并改变CO2、C4、N20等气体的储存与释放。同样,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到海水盐度、密度及洋流,并引发整个海水流动的变化;而后者也会反过来使气候状况发生改变。有的科学家提出:温室效应会导致云量增多并覆盖地表,从而使地球温度下降。这一现象就是潜在的负反馈的一个例子。
f)
我们对大气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只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与硫酸微粒将在全球气温下降中扮演何种角色尤其相关。让我们来看看最新的IPCC报告是如何使用“不确定(性)”这个词的:
g)
据估计,对流层中的浮质的直接降温作用只有温室气体的约20%,并有两大不确定因素:相比而言,这些浮质对云层性质造成的间接影响更加不确定。因而,这些浮质散热性本身的不确定性就成了工业社会所有散热作用的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
h)
积聚在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与浮质将有多少?世界经济将向何处去?中国会开发其储量巨大但质量低下的煤炭资源吗?核大国会互相报复吗?在未来几十年中,包括热带地区砍伐森林在内的地表变化将以多快的速度进行?各国及国际社会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的努力会奏效吗?如果说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尚能做出一些假设的话,那么,对后一些问题我们则只能进行猜想了。
i)
不确定因素的另一个来源正是有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那就是:有多少气体将被海洋或植被吸收?遗憾的是,我们对此知之甚少。
j)
1996年IPCC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有关2100年前气候状况的最佳预测。考虑到温室气体的增温作用和硫酸微粒的降温作用,该报告指出:气温将平均升高1~3.5℃。这一增温现象将因地而异:其陆上最大增幅将发生在北半球高纬地带;在有些地方――如中国――反而有可能下降。
k)
该报告还指出: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将十分复杂。就全球而言,它将有所增加:其中高纬地区的冬季及中纬地区的增幅将较明显,但专家们对热带地区的变化情况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l)
全球增温现象将使夏季出现极高的温度(这会带来健康问
m)
题),并使冬季出现极低温度的情况减少。虽然专家们对热带风暴的频率和强度是否将因此发生变化尚未达成共识,但增温现象很有可能使降水量加大却是大家的共识。
n)
IPCC的研究结果表明:关于气候变化,仍有异议和不确定因素。但我们可能看到的变化幅度将比过去预测的小。了解了这些,我们还有理由忧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