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高速商务通”,马上办理ETC
渠道方面,“三网融合”作为既定的国家战略,在2011年破冰前行:2011年4月,上海基本完成市中心城区250万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整体转换以及100万户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示范网建设目标,并顺利完成郊区县有线电视网络的整合;2011年8月,南京首批2000个体验用户开始使用“云媒体电视”,这一多媒体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除去提供电视节目外,还包括上网冲浪、电视读报、在线游戏、电视购物、视频通话等服务;2011年底,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公布,试点地区包括天津和重庆2个直辖市、1个计划单列市、22个省会城市和17个其他城市,总计42个城市。与此同时,新的媒介环境也给广播电视业带来巨大的挑战,社交媒体的日渐成熟不断挑战传统广播电视的主导型话语权。在2011年“微博打拐”、“郭美美事件”、“温州动车事故”等重大的社会事件当中,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所起到的巨大的社会动员力量和诉求表达力量使得传统媒体相形见细。同时,政府在这一年中对广电的调控密集且效果明显,相继推出“限娱令”、“限广令”组合拳,在这种背景下,视频网站的迅速崛起以及其自制剧策略开始大量分流电视的娱乐节目和电视剧受众。传统广电业在挑战和压力下力求转型发展,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积极主动地与新兴媒体密切交融,共同主导主流舆论与文化,而“走转改”活动的推进也重新使“新闻立台”成为广电业普遍的公式和追求目标。可以预期的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高速扩张发展的广电业将在政府的调控和引导之下进人改革和洗牌的时期,行业内部将不断整合、重新划分格局,以期迎来真正的健康发展阶段。一、我国广播业的发展与转型1.广播发展势头依然强劲,移动听众比重在扩大。根据央视一索福瑞(CSM)犯城市听众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广播听众人均日收听分钟数为85分钟,较2010年增加l分钟。其中,在家人均收听时间为59分钟,其收听比重较2010年有所降低,从71%降低到69%。与此相反的是,车载收听市场的人均收听时间有大幅度的上扬,由2009年、2010年的巧分钟上升至17分钟多,车载收听时间占收听广播总时长的比重也由18%上升至20%,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的比重甚至更高,达到30%左右。可见,广播收听量的些许增长主要是来自车上收听的增长。不同收听场所的人均日收听分钟数及收听比重单单位位人均收听时长份钟)))收听比重(%)))场场所所2010年年2011年年加10年年2011年年在在家家6000599971%%%69%%%车车上上l555l77718%%%20%%%工工作/学习场所所7777778%%%8%%%其其他场所所2222222%%%2%%%所所有有84448555100%%%10()%%%数据来源:CSM嫌介研究移动广播收听量的增长有赖于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的高速增长,其速度快于道路交通网络的发展,多数城市的交通路网处于饱和状态,甚至负荷承载,路网改善的滞后现状使得机动车出行时间大量增加,这为在驾乘中收听广播的时间的增加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伴随着车族们的移动收听,持终端连接互联网收听广播等收听方式多样化,以及相对较低的投放成本,使得广告主对广播媒体的认可度不断提升,金融保险和通信运营商几乎占据电台广告投放前十位榜单。2011年,电台广告刊例花费继续增长,以同比增幅28%领涨传统媒体,势头强劲。2.台网互动备受重视。网络与电台的互动与融合让这两种媒介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其优势显而易见:一是在内容上实现整合,有利于塑造精品节目,延长节目寿命,打造节目品牌,放大媒体影响力.其二,充分体现参与性、互动性,互动是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可以满足受众变被动为主动的需求,有利于受众忠诚度的培养;第三,营销优势。2011年,广播电台与互联网的台网互动及融合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目前中国大部分广播电台网站实现了多媒体交互共存的形态,广播网站将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态的信息形式融合于同一平台.双向互动的网络应用系统如论坛、博客、在线交流等,实现了用户与广播机构的实时多元互动。2011年3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89获得互联网电视集成牌照的平台建设权,使国内拥有互联网电视准人权的机构达到七家。6月,国家广电总局通过了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IBN互联网电视收视平台的验收,12月3日CIBN正式上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除了原有的广播网和数字广播节目之外,也全面开展新媒体业务:一是主办两套数字电视频道“幸福购物”和“家庭健康”,在18省市落地,用户超过2200万;二是成立手机电视频道,推出央广视讯及3套手机广播节目,其中《新闻报纸摘要手机报》是国内第一份有声手机报;三是注册成立以移动互联网有声阅读业务为主的央广之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虽已起步,但我国现阶段的台网互动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从转型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创新求得传统媒体的发展,用合作在定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关系,是更加积极的态度,也更符合传媒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这种融合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换代,更重要的是理念上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传媒体制的变革,在塑造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对于传统广电媒体而言,媒介融合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各个电视台或广播电台都应该结合各自的定位去开发自己与网站之间的互动类型,实现自身战略发展中所需要的个性化传输效果,打造独具特色的台网互动模式。3.微电台兴起。2011年5月10日,新浪微博推出“微电台”服务平台。“微电台”的出现,践行了新老媒体融合的预期,打破了传统收听的地域及终端限制,也改变了网络用户上网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微电台听众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收听微电台,同时可以同主持人、其他网友进行实时移动微博互动。20fl年8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加人“微电台”平台,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区直辖市的250多家广播电台进驻新浪“微电台”音频传播平台,其成员数量还在逐渐增加。“微电台”是2011年网络广播的重点变化和发展之一,有望在2012年成为更多电台走上移动互联网络的常态选项。二、我国电视业的发展与转型1.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开播,电视纪录片发展进人新的时期。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正式开播。开播后的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主要播出五种类型的节目,分别是专题、综艺、生活服务、音乐和其他类。专题类中纪录片播出最多,播出比重为84.91%,生活服务类节目也占据近6%的播出比重。中央台九套纪录频道开播以来收视表现乐观,尽管其收视起点不高,但收视显现了上升趋势。20n年中央台九套在省会直辖市与地级市各周晚间收视份额走势数据来源:sCM嫌介研究作为中国首个全国播出的国家级专业纪录片频道和首个全球覆盖的中英文双语纪录片频道,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开播意义远超频道本身的价值,而是彰显和预示了中国影视的一种发展势态和国家提高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态度。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省级以上的纪录片频道已达4个。其中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国产纪录片播出比例占播出总量的70%,覆盖人口超过6.5亿,收视人群从开播之初的每天2700万增加到4200万,2012年的广告签约收人已超过2亿元;中国教育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年盈利超过3000万元,其纪录片收视率远远高于电视剧收视率;2011年7月1日国内首家高清纪实频道—北京电视台纪实高清频道开播。2.“限娱”后卫视迎来节目创新大发展。国家广电总局在2011年接连颁发“限娱令”、“限广令”,大力整顿充斥于荧屏的不良风气。在此大环境下,靠抄袭以往的节目模式、滥用煽情、弄虚作假的低俗节目将丧失生存空间。这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激励,有利于各大卫视进一步进行节目形式的再创性和节目内涵的深度挖掘。限娱重拳之下,各地卫视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l月经历了一场从慌乱应对到主动加强节目研发的跨越式发展。根据央视市场研究提供的以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为主的34城市258个频道的新节目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10月份创新数量从9月份的9档上升至22档,11月份跌落至12档,12月再度掀起创新热潮,达到19档。在这一过程中,一线卫视大多采取的是调整黄金档节目编排、部分创新的策略,如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卫视周间晚黄金时间(19:30一22:00)移出或下课非王牌娱乐节目,如湖南卫视把《娱乐无极限》、《我们约会吧》等娱乐节目改到中午播出;浙江卫视的《爱情连连看》移师下午时段。新一轮洗牌后,湖南卫视((,决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江苏卫视的((4卜诚勿扰》,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等王牌节目被保留下来,坐镇周末黄金档。而周间的黄金时间大多由非娱乐或者轻娱乐节目填充,如湖南卫视的新闻类节目《新闻公开课》、法治辩论节目《辩法三人组》、服务类节目《变形记》,浙江卫视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人文呼吸》等。不同于一线卫视的小心翼翼,二三线卫视则利用这一契机全面出新,推出十多档题材宽泛、形态多样的新节目。如福建东南卫视在观众投票的基础上开办了《健康智慧》、《厨类拔萃》这些新生节目,从健康、职场、社会话题、时尚、饮食等各个角度多点开花,并且汇集了各种泛娱乐元素。早些年以财经起家后又转型娱乐的湖北卫视此次再度以全新面貌示人,推出《我爱我的祖国》、《挑战女人帮》、《大揭秘》等八档题材和形式各异的新节目。3.电视剧市场竞争白热化,电视剧开始步人网络时代。2011年,国内获准发行的电视剧集数突破历史最高纪录。而且,在这一年中,电视剧市场呈现出大投人、大制作、大阵容的景象,不仅大量资本涌人、演员身价飞涨,电视剧的价格之战也步人白热化阶段。一集动辄百万元成了业内的常态。但毕竟播出平台和受众规模有限,电视剧的消费市场并没有增长,每年能有效播出的只有7000一9000集,进人黄金档的只有3000集一4000集,电视剧市场竞390学术研究与出版2012中国广播电视年鉴门工ù2势刀卜O一O必.r<Km卜刃口00大争开始进人零和博弈时代。由此,电视剧在编排和播出方式上新招迭出,比如新版《水浒传》等以4+X或3十X的模式首播、央视八套暑期日播剧集17小时等依托节假日的季播模式。我国的电视剧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经触到了收视天花板,靠增加播出量来刺激收视总量提高已经不见效果。而且,传统的电视媒体正面临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的冲击,观众势必继续分流,电视剧收视市场由此将达到更为饱和的状态。电视剧市场必须转变思路,寻求剧目“品质”的突破,探索新的营销模式,而非一味增加数量。根据CNNIC的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数量增至3.25亿,年增长率达到了14.6%,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2010年底的62.1%升至63.4%,相较于其他网络娱乐类呈逆势上扬之势。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视频网站涌入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等电视市场,台网互动步伐不断加快,可以预见,电视即将步入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除去各视频网站竞相高价购买电视剧播出权之外,2011年,视频网站也明显加大了自制内容的力度,并开始向电视台反向输出。例如奇艺网2011年7月以来与多家电视台达成合作,旗下的《环球影讯》、《头号人物》、《娱乐猛回头》、《恐怖!健康警报》等多档自制节目已经实现网络对电视台的反向输出。4.“新闻立台”再受重视。2011年,电视新闻改版成为常态,强调新闻性、突出新闻服务的“新闻立台”再次成为各级电视台的宗旨和口号。一方面,自20n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联合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电视新闻界上下皆有响应和跟进举动,推出了一大批深人基层的报道和改进服务作风的举措。中央电视台将在《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栏目开辟专栏,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推出相关专题,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另一方面,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不得不深人到基层普通民众中去采访调查,对基层的社会现实思考、发现、挖掘、采集。目前,电视新闻节目的潜在受众群体基数依旧很大,他们对新闻评论节目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对各地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有相当高的收视热情,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电视媒体的重要地位也仍然难以撼动。所以,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闻立台”的理念更加重要也更值得新闻从业人员为之努力。5.电视业务转型,云电视成为热门。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电视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进一步推进,电视新的业务形态也不断涌现。一是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进程稳步推进,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2亿,有1.1亿户实现了数字化.其中双向覆盖用户已超过5700万,实际用户超过1200万。二是电视购物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3D电视试验频道开播就绪,2011年12月12日,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开办中国3D电视试验频道的通知》指出,2012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深圳电视台等六家单位联合试播3D电视,春节后正式开播。2011年7月31日,“江苏有线云媒体电视”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云媒体电视研发成功,继单向数字电视、互动数字电视之后,第三代数字电视—云媒体电视正式亮相,引发巨大关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讨论和争议。20n年10月28日中怡康、TCL、凤凰网、《第一财经日报》等20家权威机构和媒体联合推出了《云电视行业推荐标准》,从系统、平台、硬件、软件、应用、交互、服务、产业链等角度全面界定云电视,这在全球也是首次。(龙耘、王弘扬)2011年广播电视研究关键词技术的助推和政策的规制,使得2011年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在研究层面又有一些新概念推出,老概念内涵更新。本文通过关键词阐释,简要勾勒这个年度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大致脉络。跨界20n年的广电传媒产业发展中,“跨界”这个关键词体现了变化的大背景。所谓跨界,即对既往传媒业固有的业务边界的打破,如传播者角色的跨界、传播渠道的跨界、传播内容的跨界、产业资源的跨界、媒介市场的跨界等。就其价值来说,一是激活原有相关要素的“沉默价值”,形成范围经济的服务格局;二是拓宽原有的市场边界,谋取更大的市场版图。有研究者认为,在新媒体背景下,内容、渠道、终端、市场竞争都面临着日趋复杂和融合的趋势。广电集团有必要利用制播分离所提供的市场自由度,以内容跨界做大做强自己的内容产业,以市场跨界实现内容的N次售卖,以资本跨界开拓更为广阔的业务平台。不过作者也指出,广电资本的空间并非无限,规模效应总会有一个临界点。因此,广电媒体在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上也要多一份谨慎与理性。电视节目新评价体系2011年7月,“中央电视台栏目综合评价体系”开始实施,曾长期作为衡量节目质量和广告价值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的“收视率评价体系”,被新出台的包括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专业性四项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所取代。新情况的出现又一次引发了广电业界和新闻传播学界对“收视率”话题的广泛讨论。有学者将央视新旧评价体系做了比较后认为,新评价体系表现出较大不同。首先,强调传播的社会效果评价,市场因素略有淡化,注重栏目专业品质。其次,收视市场效果的评价维度相对多元,不以收视率的绝对值大小作为衡量标准。第三,变淘汰机制为排名激励机制,奖优暗含着罚劣。第四,新评价体系不再设置“成本指标”,减轻了电视人的经济效益压力。季播“季播”是近年来伴随着收视大战而引人的一个热词,指的是根据观众全年收视习惯的变化所施行的一种节目投放策略。2011年以来,各大卫视的季播实践渐成流行趋势,从而引发业界和学界的一些思考。有研究者认为,季播模式根据观众的收视习惯、爱好和要求,编排节目的播出时间和内容,确定其风格,迎合了观众需要,固化了受众的391收视时间,培养了观众的忠诚度。根据编播季的主题,进行节目资源整合,有利于打造节目和频道品牌,提升竞争力。编播季以“季”为单位播出节目,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广告商投资的风险系数,实现了电视台与广告商的双赢。对于季播模式的发展困境,有学者指出,统观目前中国电视的“收视季”,还是较为粗放的划分,更多是借鉴“季播”的名称和表面形式,并未进入制作、编排、播出的全过程、全流程。各种不同版本的“季播体”,大多是彼此模仿以概念打包同质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的“依样画葫芦”,运作中又流于吸引广告商的概念炒作、商业手段及周期性恶性竞争。如何使季播这一舶来品本土化,有学者认为,要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强化与观众的互动,使受众对季播形成良好的约会期待,同时把频道定位、季播主题和观众需求三者结合起来,开发季播专有节目.要合理规划,打破季播是个别频道行为的观念,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并加以全方位包装推广,打造品牌播出季。iRadio“iRadio”是相对于传统广播而言的,基于智能数字化媒介终端的广播媒体。基于三网融合的背景,这年提出了iRadio的概念。研究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I族具有以自我为中心选择媒体,高度自主化、个性化的特征,广播如果不能进人“I”族的生活,势必在媒体竞争中出局。为使广大“I”族成为“iRaid。”的忠实追随者,在数字化多媒体时代,广播与听众之间,必须形成私人接触,进而产生互动,最终以节目为中心形成听众社区,不仅为听众提供信息,还提供深度服务。有研究者以iPhone为例指出,基于传统的ZG网络手机和MP4等接收终端,只是在接收方式和收听音效等方面方便了听众,这种收听仍是单向收听。iPhone等智能终端可以更好地突破目前数字化广播的传播模式和广播传播的单向性。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基于3G通信网络的智能数字化媒介终端将得以实现。作者提出了三网融合时代广播产业发展的四项策略:广播要对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使用者进行理性研究;创新节目形式,力求贴身定制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渠道,开发适合智能终端的功能性应用程序,提供通路保障;智能广播与传统广播“战略协同,资源共享”,发挥合力。“限娱令”2011年10月下旬,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民间称为“限娱令”)。《意见》将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定位为“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规定加大新闻类节目播出比例。这意味着上星电视“娱乐立台”转向“新闻立台”。此项行政规章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有论者进一步阐释“限娱令”与西方国家后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不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还没有最终完成,民主、法制、公共利益和公平正义等理念正在组构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中国观众仍然需要严肃的硬新闻和有深度的调查报道,对媒体的民主功能仍然有着极高的期待,这是“新闻立台”不可忽视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不过,对于这项行政规章的批评显得更多些。有学者从分析《娱乐至死》作者波兹曼的观点人手指出:他批判以电视为代表的娱乐文化,但主要批判对象恰恰不是娱乐节目。他这样说:“为我们提供纯粹的娱乐是电视最大的好处,它最糟糕的用处是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和宗教—然后给它们换上娱乐的包装。”这与国家广电总局的想法相反。后者发布“限娱令”,同时要求增设道德建设类节目,这面临两难境遇,即如果道德节目过于严肃,可能会让观众望而却步,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如果道德节目走“寓教于乐”路线,正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要批判的。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个规章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限制了观众的选择权利。为观众提供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是电视台的责任,也是真正的“立台之本”。有关部门对电视台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时,不要忘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权利,不能以一己之好恶代替广大观众之好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电视台怎样办节目、播节目,包括娱乐节目在什么时候播,播多少次,这些“小事”实在不必主管部门过于操心。对经济的更多行政干预,只会适得其反,对文化建设,更是如此。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凭行政命令,就使文化昌盛的事例,只有反事例。“限广令.,2011年fl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民间俗称“限广令”),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这一禁令立即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应。有评论认为,“限广令”确有民意基础,但这一措施将触发整个电视剧产业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即电视台随着利润空间的缩小而降低买剧成本,定制剧及植人广告将大行其道。更重要的是,利益分成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电视剧的制作成本逐渐缩减到理性状态,演员的天价片酬将得到抑制。有研究者指出,“限广令”可能会引发植人性广告的大幅增加,使广告由硬性插播转移到前台和剧本里,影响中国影视剧未来的创作前途,最终受害的还是观众。对电视剧中插播广告的限制只有纳人法治化的轨道,才能与市场机制相衔接,并促进公民道德自主性和自律性的发育与成熟。行政干涉要注意权力的边界,防止公权力以“暴力”方式进行市场管理。视频网站三网融合的推进,使得网络视频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亦为研究者关注,话题主要集中在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发展趋势以及传统电视台面对新的竞争环境如何转型应对等几个方面。有学者指出了网络视频行业转型升级的四个趋势:一是市场集中度提高,融视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提供商将成行业主力;二是市场细分,众多视频网站在差异化中开拓竞争蓝海.三是付费收看将成为未来视频网站的支柱性盈利模式;四是网络视频行业将实现从产品业向服务业的升级。对视频网站的收费盈利模式,有研究者认为,美国Hulu和Netiflx的盈利模式并不能作为中国视频网站是否收费的风向标,它们的成功有太多中国视频网站无可复制的前提和不可重复的商机。中国的视频网站从中看到的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收费行为,更应该关注收费之外的因素。392学术研究与出版2012中国广播电视年鉴O工一2乡刀卜DùO加州<长m>ō刀口00大另一研究者指出,视频网站拥有庞大的点击量及其数据的可监控性,对开展广告营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条件。今后,根据客户需求,全方位、立体化为客户定制视频内容,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整合营销,依托视频网站进行商业策划、商务开发,将成为视频网站的支柱性收人来源。更多的文章谈及视频网站的优势,诸如传播时间上的自由、受众接受模式的交互和网络传播个性化等。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电视台依托广电,拥有正版节目资源,具有采访权和专业人才,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原创节目,传统电视媒体及其网络电视台应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并使其增值,同时注重贴近网民需求实现广泛互动。网络电视台能否成为传统电视媒体的“救视”之举,还需拭目以待。研发面对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持续的创新能力和面对市场的灵活应变能力,已经成为媒体参与市场角逐的核心竞争力。此背景下的“研发”概念重新走人研究者的视野,讨论话题总体比较分散,在此择要述之。针对研发概念的理解误区,有研究者认为,我国电视研发的关注点起初局限于电视内容产品的研发,但这只是电视研发比较低端的一个方面。电视研发广义上至少包括政策研发、媒体竞争战略研发和电视产品研发三个层面,电视媒体主要是解决电视研发第二、三层面的问题。媒体设置研发部门至少有十年的历史,然而目前多数消失,尚存的几乎成为摆设。有研究者分析了此中原因,认为媒体机构中的制度缺失和流程不畅,无法保证研发成果顺利进入运作流程,研发部门指导实践成为空谈。研发人员沉酒于理论述说和考察论证,缺乏与节目制作部门的良好沟通。因而在讲求实效的传媒领域,研发机构自然会被忽视。另外,一些媒体机制僵化,对研发功能重视不足,使研发部门成为“养老院”地位空虚顺理成章。有业内人士提出了自主研发和全员研发的经验对策。自主研发是在引进借鉴国外模式的同时,注重根据受众需求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突出原创性。全员研发则是改变研发主体,由理论家研发变成由生产者研发,这是一种由节目生产者主动进行、直接面向观众需求的“创制合一”的研发体系,实现了节目研发与节目生产、自上而下研发和自下而上研发、开放式研发和针对性研发“三个结合”。云电视2011年7月31日,“江苏有线云媒体电视”新闻发布会正式宜布云媒体电视研发成功,继单向数字电视、互动数字电视之后,第三代数字电视—云媒体电视驾“云”而来,引发了一些讨论和争议。云电视的核心技术是云计算技术。“云”是对网络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之后形成的资源池,在“云”的世界里,终端(电脑、机顶盒等)不再重要,繁复计算、庞大存储等工作交给云端系统来实现,终端的任务只需通过网络发送指令和接收数据。有业内人士认为,云电视创造性地将三网融合业务整合到电视机这一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家庭现实终端,高效整合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四大媒体。它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电视,而是一个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上网冲浪、电视读报、在线游戏、电视购物、视频通话等等都可以在电视上实现。云媒体电视是三网融合的深化,标志着“看”电视时代的结束,“用”电视时代的到来。有研究者认为,对云电视来说,内容和云平台建设是最大难题。与内容提供商合作并非一帆风顺,自建与运营云端后台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与软件商合作也仅仅在起步阶段。因此云电视的概念炒作大于实际。更有文章指出,令许多人激动不已的云电视,其实就是一台电视加一台低配电脑。在互联网时代,赋予电视一定的网络功能是必须的,不值得大惊小怪。重庆卫视改版2011年3月l日,重庆卫视全面改版,宣布不再播出商业广告,减少电视剧和外购外包节目,同时增加新闻节目、自办文化栏目、公益广告和公益宣传片,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个公益电视频道。此举一出,立即在新闻传播界引发了一轮关于公共广播电视的热议。有研究者做如此评价:“在以自由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为标志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浪潮的裹挟下,电视媒体面临着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面对公共时代的呼唤,中国建立公共电视台,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重庆卫视改版有望重塑中国公共电视新格局。另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质疑:重庆卫视改革对公益电视的理解流于表面,仅仅不播广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益电视,关键在于内容的公益性、独立性以及客观性、公正性。而靠财政拨款有可能带来诸如倒退回计划经济、难以保持新闻报道独立性等一系列问题。改版后的节目内容种类单一,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这一做法是否符合民众意愿,是否尊重了新闻发展规律,是否顺应了时代潮流,仍有待时间的检验。有研究者提出了建设公益性频道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一、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关注其长期的品牌贡献和社会效益.二、公益性频道不能无人喝彩,市场反响同样重要;三、对商业广告不一定要完全取缔,重点在于管理;四、建立适合公益性频道的评价标准。(陈力丹、张勇锋)20n年度广播电视学术研讨会“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人才培养’专题论坛2011年l月18日,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人才培养”专题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就“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两大主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领导和国际传播领域的学者出席了论坛。国际媒介融合的趋势和发展研讨会20n年4月11日,由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主办的国际媒介融合的趋势和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举行。研讨会探讨了媒介融合的相关课题,对国际媒介融合趋势和发展进行思考和研讨。境内外广电、报业、杂志业及新媒体的高层管理决策人员、业界精英及高校学者参加了研讨。39320”广电新媒体高峰论坛2011年4月3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搜狐公司主办的2011广电新媒体高峰论坛在海南举行。来自国家广电总局和全国各大电视台的嘉宾及专家学者等出席了论坛,分别以“内容为王:掌舵2011电视创新新风向”、“营销制胜:引领2011媒体营销新趋势”为话题,对电视及新媒体产业战略升级新思路进行了探讨与对话。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学与人才培养研讨会2011年4月9日至10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学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深圳召开。来自国内59所大学新闻院系的领导和教师共80人参加了会议,并就全新媒介环境下新闻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出现的新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等议题进行了交流。“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主题研讨会20n年4月16日,由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上海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上海新娱乐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广电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承办的“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主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四月l等地30余位专家学者及艺术家代表参加了研讨。2011中国电视艺术创新年会至《中国电视》理事会年会20n年4月2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和《中国电视》理事会承办的2011中国电视艺术创新年会暨《中国电视》理事会年会在南京举行。会议的主题是探寻中国电视艺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中国电视艺术的正确导向及潮流趋势、引领中国电视艺术最前沿的创作理念、推进中国电视剧及电视文化(文艺)节目的繁荣发展。来自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领导及各地电视制作、播出机构共150多人参加了会议。首届两岸三地播音主持论坛20H年5月巧日至1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浙江省广播影视学会举办的“首届两岸三地播音主持论坛”在浙江省长兴县举行。论坛的主题是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发展新趋势。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9周年研讨会20H年5月20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电视文艺批评的当下思考: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9周年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阳光大厅举行。学界、传媒界与北大院系代表约150人出席会议。第二届3D立体影视技术发展与运营实践研讨会2011年5月26日,由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主办的第二届3D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针对国内外最新的3D立体影视技术发展和运营实践经验,围绕我国3D立体影视的内容制作、播出传输和接收显示等方面的技术热点和运营思路进行交流和探讨,并提出在当前市场背景下对3D“热”的“冷”思考。3D内容安全和质量控制是本次会议重点,日本数字内容协会(DCA)J的专家介绍了在此方面的经验。来自总局科技司及相关直属单位、中央及地方电视台、有线电视运营商、3D技术系统提供商、学术研究机构等80家单位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微’博客吸引“大”关注—社会网络分析与传播研究方法论坛20H年5月27日,“社会网络分析与传播研究方法”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该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和新浪传媒研究院共同举办,以微博研究为中心议题。来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互联网业界嘉宾围绕微博研究做了精彩致辞和主题演讲。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院校和业界两百多名参会人员共同见证了此次论坛的盛大开幕。《中国达人秀》研讨会2011年6月22日,由上海东方卫视主办的《中国达人秀》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广电总局相关领导以及多位业界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中国达人秀》的发展展开探讨。与会专家认为,“本土化”和“草根化”是达人秀成功的两张王牌。中国城市电视台技术协会第二十三届(兰州)年会2011年6月22日,由中国城市电视台技术协会主办、兰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承办的中国城市电视台技术协会第二十三届(兰州)年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88个城市电视台和47家企业的34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年会。第23届年会,围绕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高标清同播、数字地面电视、网络电视台技术、三网融合、内容生产的全媒体化研究、社会资源在全媒体化进程中的应用及城市电视台技术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专题研讨。同时还举办了广播电视新技术、新产品讲座,交流了城市电视台技术管理经验并举办了各项研讨活动。旗帜与方向:中国特色传媒教育的经验与思考—纪念建党90周年传媒教育专题研讨会2011年6月2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承办的“旗帜与方向:中国特色传媒教育的经验与思考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从多个角度就建党90年来中国传媒教育发展展开研讨。电视剧《开天辟地》研讨会2011年7月5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视协《当代电视》杂志与上海上影英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电视剧《开天辟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第二届飞天奖电视艺术国际高峰论坛2011年7月8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飞天奖电视艺术国际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电视产业运营模式创新与国际精品意识培养。宗旨是:国际化视野,助推中国电视产业“看世界”,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去”。第二届云计算广电应用与发展研讨会2011年7月21日,由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主办的“第二届云计算广电应用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394学术研究与出版2012中国广播电视年鉴O工一Z势刀势口ùO必日<Km卜刀口00大|111一一l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聚焦云应用需求,促进广电云发展”,来自广电总局相关部门和总局直属事业单位、广播电视节目制播机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新媒体运营机构、设备供应商、相关科研院校、专业媒体等50多家单位近200名代表参加了本届研讨会。第四届中国广播电视传媒论坛2011年8月16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光明日报社、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大庆市委市政府、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大庆新闻传媒集团承办的“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第四届中国广播电视传媒论坛”在大庆市举办。来自全国的广电系统高层和业界精英300多人参加了论坛。“飞天奖”创作与跨媒体传播高峰论坛2011年8月25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搜狐视频联合主办的“飞天奖”创作与跨媒体传播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有关部门领导、媒体人和获奖代表100多人参加论坛,就“优秀电视剧的创作与传播”和“电视剧购销趋势展望”两大主题进行了讨论。番剧创作研讨会2011年9月10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广电局在北京联合召开鲁剧创作研讨会。早在电视剧发展的初期,山东在电视剧创作方面就做出过骄人的业绩,进人新世纪以来,山东电视剧不断发展,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的好评。与会专家对山东电视台的电视剧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梳理,为中国电视剧的创作、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2011中国文化产业30人高端峰会2011年9月1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朝阳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11中国文化产业30人高端峰会”在北京市举办。本届峰会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为契机,以“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为主题,集中探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路径。“媒介融合时代广电新模式”高峰论坛2011年9月24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杂志社、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媒介融合时代广电新模式”高峰论坛在新疆库尔勒市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数十家全国电台、电视台、视听新媒体的学者、专家,围绕媒介融合的现状、趋向、影响,以及中外媒介融合策略等话题展开深人研讨。“影像的力t—让纪录片走进大学校园”主题论坛2011年9月24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的“影像的力量—让纪录片走进大学校园”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就大学影视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纪录片政策与产业发展、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培养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刘习良与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97家高校新闻传播、广播影视艺术学院的院长、系主任与教授代表共计200余人出席论坛。“卫视节目的文化功能”研讨会2011年9月26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光明日报社、中国公益传媒基金联合主办的“卫视节目的文化功能—黄金时段电视节目如何避免过度娱乐化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专家们针对省级卫视黄金档节目存在的过度娱乐化倾向,围绕上星综合频道的定位和宗旨、如何建立科学全面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和综合频道节目播出调控制度,以及如何加强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问题展开了深人的讨论。“走转改”主题论坛2011年9月27日,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光明日报社总编辑胡占凡、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李培元等嘉宾出席会议并致辞。“声音的力里”—新闻广播的江苏模式高峰论坛20n年10月18日,“声音的力量”—新闻广播的江苏模式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多位国内外重量级嘉宾和80多家省市县三级新闻广播同仁一起探讨新闻广播的发展与未来。首届全国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创新论坛至2011年中广协会史研会年会20n年10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徐州广电承办的“首届全国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创新论坛暨2011年中广协会史研会年会”在江苏省徐州市举行。2011年首都电视节目推介会盆影视产业发展论坛2011年10月26日至28日,由北京市广电局、怀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2011年秋季(第九届)首都电视节目推介会暨影视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全国160多家影视制作机构的310余部约9000集电视剧通过推介会推向市场。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81家国内主流电视台、以搜狐、腾讯、网易为代表的20家新媒体,以泰国中文电视台、韩国首尔电视节目为代表的27家海外电视节目播出机构的代表参加推介会。影视产业发展论坛以“全媒体时代电视内容产业的机遇和选择”为主题,针对当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电视节目传播形态的根本变革,造成电视节目受众结构和收视习惯发生相应变化的新格局,前瞻性地研究电视节目制作产业,科学分析新形势下如何转变创作思路和生产形态。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怀柔区人民政府、首都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等领导参加会议并讲话。参加本次论坛听众达1200多人。第三届全国曲艺式新闻创新研讨会2011年10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曲艺式新闻创新研讨会在济南成功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刘兰芳、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奖办主任赵德全以及来自全国17家地面频道的总监等60多人出席。395《我心唱响》研讨会201一年10月29日,“2011年度最新(国际、国内)电视节目形态解析与节目创新创优实务策略研讨班”在北京举行。受国家广电总局邀请,东方卫视《我心唱响》作为优秀引进节目模式的代表参加研讨会,节目总导演陈哗为来自全国各大电视台的骨干精英讲授经验并进行交流。第二届类型化广播高峰论坛2011年10月31日,由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主办、湖北音乐广播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杂志社共同承办的第二届类型化广播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来自全国数十家电台的100多位代表,就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类型化播出模式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进行了研讨。首届电视剧编剧论坛20n年11月7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办,河南省广电局、河南电视台承办的“中国电视剧编剧首届(郑州)论坛”,在郑州开幕。第五届中国纪录片论坛20n年11月9日,“20H年《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五届中国纪录片论坛”在北京举行。纪录片论坛在蓝皮书发布会结束之后开幕,设有“纪录片与`文化强国’战略”、“中国纪录片发展:问题与对策”两个主题论坛。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广播电影电视论坛20n年11月11日,由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和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广播电影电视论坛”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