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五、新型男性
a)
让我们屏住呼吸,等待答案的揭晓。
b)
花开两朵,先表一支。守旧的人就是气急败坏也徒劳无用,他们最害怕的事还是会发生。像在过去的150年中那样肆意污蔑男子气概是永远不可能了。未来的富足的青年在其身份选择上拥有的自由将比他的祖辈、父辈所能想要的还要多。他们中最幸运的人甚至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在这方面,其祖先只有在陷入一种叫做“郊区习俗”的心理状态之前才能拥有不长的几年时间。这种情况首先见于美国,后见于其他国家的“青少年时代”的来临,这使青年人得以从一长串惯例中挣脱出来。他们不必步其父辈的后尘,他们不再是其父辈的复制品,他们有自己的零花钱。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听自己想听的音乐,开自己想开的汽车,看自己想看的电影,享受自己愿意享受的晚间时光,甚至是不管该不该,想出手时就出手。当然,他们还可以追自己想追的女孩子,做出亲昵甚至是越轨的举动(最大胆的男孩会去买避孕套,然后带着女孩去矮树丛里手忙脚乱)。但是,战前的规矩仍然存在,这样的行为只能是短期的。回想20世纪60年代,老夫老妻住在一起,同住的也许还有他们的父母。无论有人出于何种理由对这种生活方式表示如何的不满,大多数青年人(哪怕许多留着披头士发式的小伙子)都认为:这是他们的命。
c)
当时的流行文化体现了英国工薪阶层及中下层男性的生活主题:挫折和排遣。这在滚石乐队的唱片《乐事》的售馨,“我是谁”乐队的唱片《我这一代人》中言不由衷的赞颂和披头士乐队的唱片
d)
《我跳,我叫》的大声叫嚷中显露得淋漓尽致。同时,紧张与限制在这一代男性中也暴露无疑。1960年,导演卡尔・雷兹对作家艾伦・
e)
西尼托的小说《周六夜与周日晨》作了改编,演员阿尔伯特・芬尼对片中的男主角阿瑟・希顿作了完美的诠释。希顿是诺丁汉一家工厂的工人,他傲慢,有钱,沉湎酒色,行事由己。但好景不长。在使一名工友的妻子怀孕之后,他却发现自己想在一个普通的住处,同一个活泼而又传统的女孩厮守一生。因其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片中男主角的坎坷经历,这部片子异常感人。片中,希顿不想受缚于通常男性的处世之道;他想摆脱束缚,
f)
相比之下,比利・费舍尔的问题是他活得不够洒脱。比利是凯斯・沃特豪斯于1959年发表的喜剧小说的主人公。该小说曾被改编成话剧;l963年,约翰・施莱辛格将其拍成电影。片中的男主角比利(由汤姆・考特内扮演)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在约克郡的一个小镇里为一个老板当勤杂工的机会,决定去伦敦“淘金”。正当他不顾父母之言,想逃离家乡,甚至买好了火车票的时候,他醒悟了。他终究选择了留下,留在父母的家里。那是他的避风港,他可以在那里描摹自己梦想中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比利,是天下的主宰;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主宰。
g)
该片中,另一个年轻人启程去了伦敦。这个年轻人白肤金发碧眼,言行举止无拘无束。她就是比利原先的女朋友丽兹(由朱莉・克里斯蒂扮演)。如果是在今天,比利也许想都不想便会携自己的女友登上火车。为防步阿瑟・希顿的后尘,他们会很小心(故而,他们也许都会服避孕药)。今天的青年可选择的生活方式比比利时代要多得多,今天的青年的生活方式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也许是难以赞同的,甚至会被视为违法。就算他们在成年前未与异性
h)
订婚,人们也不会对他们施加多大的压力;如果他们迟迟不想结婚,人们也不会逼他们说出心中的症结。他们可以自主决定,是旅游,还是独处;是成天与一帮青年为伍直到20出头.还是与另一男子搞同性恋,同居,结婚。他们得学会持家,他们会发现原来“白色物品”并不是“毒品”的代名词,而是泛指家用白色织物(如床单、枕套、餐巾、桌布等)或(通常为白色的)大型家用电器(如电冰箱、洗衣机、电炉等)。
i)
男性享有的物质生活宽裕的日子将更多,他们过单身生活或两人世界的日子将更多。在1968年的英国,25~34岁的男性中有66%的人是有孩子的。至1993年,这一比例降至40%。它还会继续下降,因为未来的男性大多能活到百岁,他们不会急于要孩子。
j)
他们是幸运的;同时,他们的运气也是应得的。家长、政治家、工会会员、教育界人士正为男性创造着取之不尽的运气。许多男性也在为自己创造着运气,他们可以不再挑起其父辈、祖辈需承担过的负担。我们实在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
k)
连当今男性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暗示了他们已变得随意自在,轻松畅快。他们不再千人–一面。每个理智的女孩都知道,相貌并不决定一切。与50年前相比,男性衣橱里的服饰已不再雷同,而是更有个性。战后,男性的外表只因其阶层和职业的不同而稍有差别。今天男士的服饰已是千变万化了。但今天男士的外表也具有“欺骗性”。过去,男性的服装能可靠地反映其社会地位;但时至今日,男性服装只表现其着装喜好如何,而无法体现其人本身如何。衣饰本身不会自我传达信息;不过,若某位男士里面穿的是使领的衬衫,外面穿的是休闲的套衫,其着装仍能传达某些信息。有人的外表、服饰是很有个性的,如在腋窝处喷些香水,又如把发型精心设计一下。人的外表传达的信息是复杂的:穷人可能穿着讲究,富人可能穿着随便;有人皮肤白净,却想使自己看上去黑一些;
l)
有人是同性恋者,却希望通过着装使自己看起来像个正常人―
m)
当今的时尚正好相反,正常的男性希望自己看起来像个同性恋者。
n)
一个穿着带衬贴的花呢男装的人可能来自牛津大学,也可能来自伦敦东区。
o)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男子消费领域的扩展,这一趋势正在发生,且仍将继续。市场消费显示,男性也可以使用香水――当然,男性称之为“剃须后用的润肤香水”也未尝不可。这只是一个例子、一个比喻,它能阐明男性变化的程度。选择并非没有限制,也并非人人都有选择的机会。但机会仍将存在。男性总是不按正统标准办事,但也不会信马由蟹。他们在未来将有更新、更好的生存方式。
p)
言归正题,再表另一支:许多男性将变得荒唐。有人除了咒骂自己,什么也不会。有的人则成天呆在自己空虚的内心世界中。
q)
如艾伦・布里斯戴尔在其用挽歌体写成的颇有预见性的书《黑洞来的男孩》中营造的约瑟・体斯;又如约瑟夫・海勒在其既精彩又糟糕的小说《有什么事发生了》――在这本小说中,几乎没什么事发生一一中营建的。这些男性好似生活在一种进化的中间状态,他们不愿也无力把握时机,利用时机。他们只会退回到其惯常的、孤寂的精神世界。在那里,虚无主义最易滋生。有足够的东西然源他们去说谎,去欺诈,去肆意破坏。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不闻不问,而只是沉醉于过度的自哀自怜之中。他们会堕落下去,走上自我毁灭之路;他们会为不切实际的抱负、空穴来风的忧虑、语无伦次的暴怒所蒙蔽;他们除了投奔昨日的海市蜃楼之外,别无其他的选择。实际上,他们在以骇人的速度“自杀”。
r)
并不是所有的男性都将身陷图圈。但即使有人能幸免于难,他们也很难成为社会迫切需要的那种“新男人”的楷模。人们都已看到,青年人对待难以持久的工作的态度是:接受事实,得过且过,有钱就花一一哪怕自我满足是短期的也尽量享受。我们很容易看出这种态度的逻辑,也很容易妒忌他们的达观、潇洒。各个社会阶层的男性都把成年看作是青春期的延续,这使许多人感到不安(前
s)
文提到的罗伯特・布莱对此也许并不陌生)。年轻的和不再年轻的男性(包括受过高等教育、负有职业责任的),甚至是人到中年仍不成熟,这是当代男性的悲剧。
t)
闻此言,有人耸耸肩,不以为然地说,男性向来如此――就像他们向来好色、愚笨一样。即使事态真是这样严重,即使男性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幼稚,其举动仍未超出社会规范。相比较而言,这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男性的不成熟比比皆是,这从以男性为阅读对象的时尚杂志中可以看出来、(买这些杂志的大多是四十来岁的有工作的男性。)这从成年男子竟相购买某个球星的队服,同性恋者不成熟的消费选择也同样可以看出来,由此,报刊上的同性恋专栏作家保罗・伯斯顿便抨击了同性恋者的生活方式及其追随者,“哪里有人装模作样,哪里有人惺惺作态,哪里就有同性恋者的身影。注意一下,你便能看到他们涂脂抹粉,搔首弄姿;研究一下,你便能意识到泛滥成灾的同性恋电影给社会带来了什么。”
u)
社会亟需确定未来男性的行为准则。但这一要求尚无实现的征兆。其部分原因是,在承认了在“性”上自己历来有缺陷之后,部分男性不愿在公开场合(如与朋友在酒吧时或在大报上)坦陈对策。这样的男性却易于受到各方攻击:如来自无论是否也有这种遭遇的男同胞,又如来自某些别有用心的女权主义者。嘲弄总是不可避免,但我们不应忘记,“新男人”只是一种简略的表达方式,对未来男性的良好期望并不意味着对过去和现在的否定。
v)
使男性难以有效地参与“性别之辩”的另一个原因是,辩论规则总是由希望使辩论变成信口开河的对垒的人制订。还有,在“两性之战”中,事先精心策划的媒体大战只会煽风点火。当社会潜在的潮流是使两性间的鸿沟填平、闭合而不是加深的时候,这确实是一种缺乏判断力的处理方式。但这并不表示这一争辩应立即偃旗息鼓。展望未来,一个两性间的界限微不足道、甚至可以不予考虑
w)
的未来并不只应是我们的梦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x)
理智地说,这一天仍很遥远,以致合理的推测与纯粹的猜测无甚差别。连那些严厉抨击“先天一一后天”争论中后天说一方的人都不得不赞成这一主张,即:只要两性界限仍然存在,女性的身心感受仍是男性无法完全体验的,反之亦然。当然,两性间的趋同现象也是很明显的。愚笨的男性会回击外界的诘难,明智的男性应对趋同现象持谨慎的欢迎态度、在未来,男性的关键问题不是如何赢得“两性之战”,而是如何维护和平。
y)
这涉及到男女两性将一同调和出具有变通的“男性气质”的模式,它对儿童及女性不构成危害,不诋毁并未展示该气概的男性或展示该气概的女性。男性得比以前更有风度地同女性分享自己的
z)
“领土”。在这一过程中,男性应更善于变通。这并不意味着男性得摒弃其独有的、做男人的乐趣,这也并不意味着男性得释放出他们压抑已久的“柔顺”的一面。否则的话,这会导致心理医生的长榻被正在谢预的银行家和肌肉结实的砌砖工所占据,他们会抱怨自己的男子气不足,他们会把浸满了泪水的纸巾扔满废纸篓。
aa)
人类历来有不少美德与男性密切相关。这些美德值得颂扬:
bb)
敢作敢为、勇敢无畏、吃苦耐劳、个性张扬。从“两性之战”中退出并没有错,不应受到批评。当更多的男性有心灵创伤的时候,退出是人之常情。正如菲利普・霍德森曾写道的:“如果男性作为一支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话,没有人会看好它。在教育的任何阶段,男性都不如女性,且层次越高,这种情况越明显。未来需要的是协同工作,这正是男性所缺少的。此外,男性的洞察力也不够敏锐。他们更易为日常生活中的压力、疾病所击倒……从任何一种意义上说,当代的男性都难以适合社会的“需要”。
cc)
形势的确很严峻。为了抓住机会,把自己、自己的同胞从其中拯救出来,任何一个想在新世纪立足的、真正的新男人都应认真处事。在此影响之下,许多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男孩(也有女孩)
dd)
都在想,自己应该变得少年老成,不苟言笑。这绝对不是题中应有之义!要义是:多彩的生活、幽默的高辞应该是其展现认真态度的
ee)
…种方式,而绝不应是其对立面。男孩完全可以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他完全可以好好地享受这个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这两者是一致的,正是认真的态度才使他得以更透彻地了解世界。最重要的是,男性应力求了解白身,了解是什么力量使自己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变成如今的翩翩少年、垂垂老者的。只有这样,男性才能着手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一改善未来儿童的生存环境。孩提时代是男子汉气概的经典内容最易显露的时候,也是表现得最彻底的时候。因而此时的男孩尚无法理解这些金科玉律.尚无法核实其是否崇高,任何7岁左右、幸福快乐、适应环境的小男孩都是快乐的小天使、小精灵:他仍想与父母一起睡觉,但他已边过了长大成人的新门坎,步入了体察世界的新阶段,达到了与同龄男孩交友、玩耍的新时期。他很合群,却很在意团体中的归属感。他逐渐了解了自己的能力及它们给自己带来的独立感。无论干什么,他都永争第–一。他热情、纯洁、可信,他所取得的每一一个小小的成就都能让其父亲骄傲。
ff)
但是,无意中,他的父亲会发现他自己无法体察的悲哀。再过三年,这段快乐时光将画上句号。如果想成为一个男子汉,10岁时,他就得依从长辈(既有男性,也有女性)的意愿,学习男性的生存规则。等待他的将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不是他嘲弄、欺侮、毁灭别人,就是他被别人嘲弄、欺侮、毁灭。他得活得像个男子汉,否则他将从这个团体中被赶出来。他不能对那些被排除、被嘲养、被欺侮、被毁灭的人有任何的惋惜或同情。若对残酷无情的竞争流露出一些不满,他便会受到讥讽;若长大成人后有任何同性恋的倾向,他便会遭受重罚。还有,他不能与女孩子发生感情。到了时候,性爱,可以,无论怎么粗鲁,没有人性都行;但不能有情爱,不能,一丝一毫也不能。
gg)
看着儿子长大,小男孩的父亲在为他的儿子担忧。他知道该尽一己之力使自己的儿子做好准备。路,无非有两条:接受这种游戏规则,然而一刻也不能大意,一刻也不能松懈;或者,告诉自己的儿子,男人可以有更好的活法。为此,男女两性应携起手来,共创未来。但首先,男性应先动手干起来,拉开大幕:从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做起。
hh)
(孙宁译蓝正景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