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五、未来的人口格局




(一)    五、未来的人口格局


(二)   人口的集中化趋势


a)        
由于未来的人口增长将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因此,至少在几十年内,世界人口分布将日益集中。这会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发生。首先,至2030年,世界三大人口密集区中的两个,即东亚和南亚(另一个欧洲),新生人口将达18亿,从而使该地区人口总数达到41亿。到那时,在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3%的土地上将繁衍着44%的人口;如果把东亚和东南亚其他地区也考虑进去,那么,在亚洲大陆的东南部将有世界人口的54%在此栖息。


b)        
其次,在可预见的未来地球上有人类居住的地域面积将不会有显著的扩大。世界人口分布格局也不会完全改变,因为其反映的是长期状况而不是暂时的分布状况。此外,政区图也可使其保持现有格局。尽管通过开垦、排水、灌溉,农业用地会不断扩大,但


c)        
占世界陆地表面积7/10的大片无人定居的地域将不大会面临曾在1819世纪盛行一时、并为当今世界人口分布奠定基础的开疆殖民运动。许多不宜居住的地区将会得到开发,新的中心城市将会出现,但其环境问题使其不适宜人类大规模、高密度地居住。那些远离世界经济中心,又没有吸引人的环境的大陆内部鲜有人涉足的地区,不会突然成为人类竞相占有之地。人类对热带雨林的过度采伐造成了毁灭性的生态恶果.因而它也不可能吸引大批人口居住或明显改变人1分布格局。不!不管怎么样,现有的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地仍将供养几乎所有的新生人口。例如:我们的水资源缺乏的世界已容纳了过多的人口――世界37%的陆地养育了15%的人――但其中绝大多数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半湿润地区或水资源较为充足的河流谷地,如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而上述地区人口可能更为稠密,也必将面临水资源不足与环境恶化等问题。


d)        
再次,在大多数国家有人类居住的地区将出现人口分布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巴西东南部和爪哇岛等一国经济的核心地区占有的人口比率将越来越高。由于天灾人祸,人口将不断从边远地区移出;并且,移民人口中将有许多是育龄妇女,因而流出地的人口出生率会随之降低。当然,埃及、阿尔尼利亚、澳大利亚、智利等近七十个国家的沙漠或半沙漠地区的人口是畸形分布的,其人口稠密的地区只会变得更稠密。各国政府试图改变沿海地区人【l分布两极分化的尝试大都无功而返。即使在中国这样中央政府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其人口再分布政策也收效不大。我们只是在发达国家才见到农村人口的减少及人口分布的趋于平衡。即使在这些国家,边远的或条件艰苦的地区的人口仍将移出,那些离城市很近的地方仍将面临着来自城郊之间乘车上下班者增多、郊区扩大化及休闲、娱乐用地(如高尔夫球场、机场)侵占等诸多压力。


e)        
最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增加将极为迅速。我们认为其


f)         
速度将超过农村是基于人口流入、自然增长与周边乡村并入使城市扩大等多种因素的考虑。第三世界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率因国而异。在那些原先城市化程度不高或当前入口增长率极高的地区(如东非),其人口增幅无疑将最大。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50多亿入口中至少有45%的人将住在城区;到2025年,世界上50多亿居住在城市的入口中将有80%以上来自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在1950~2025年的75年中,第三世界的城镇入口增长了14倍。


g)        
因此,政府正千方百计地减缓这一速度,但许多穷国无力应付这一现行经济、政治体制中的变化。奇怪的是,人口再分布扑朔迷离的前景及与之相关的种种问题引起的重视却远小于人口增长其自身。


h)        
城市化将主要发生在正蓬勃发展的大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的大城市人口将大大超过小城镇的入口,并将引起人们关于入口空间分布的忧虑。至2000年,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将增至49个,其中有7个还位列世界20个大城市之中;其中有5个将是人口超1500万的特大城市,而发达国家只有两个这样的城市。据推测,至2025年,发展中国家28%的人口将生活在大城市中,这一比率将是发达国家的两倍。这些城市在住房、基建、环保、就业、教育、保健、社会服务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这都是大城市发展过快的后果。


(三)   对地球承载能力的忧虑


a)        
马尔萨斯对20世纪世界人口飞速增长深表忧虑并把之称作人类的不幸,这招来了许多人错误的、过分的指摘。同时,他的这一说法也引起了人们对承载能力的相当兴趣。这是一个生态学概念。人类白身的进步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其自身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的降低、连通世界各地经济与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息息相关。全球化的威力虽未全部展现,但由于当代人类社会日益开放,其受


b)        
国际惯例的影响已日益加大,因此,除非是就其对环境产生的某些影响而言,否则不能孤立看待一个较小国家(如新加坡)或地区(如英国的杜尔汉姆郡、西班牙的伊维萨岛)的人口压力。当考虑到风靡一时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不易量化的理念时,有人对某一地区的环境恶化而不是人口增长更为关心。他们不知道这两点实际上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


c)        
许多对未来较为悲观的人已在考虑:地球的承载能力是多少?


d)        
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两点:其一,各国国民对未来生活水平的不同期望;其二,这一忧虑是来自人类还是自然。西方人对承载能力的预测大相径庭:少则5亿人,多则1万亿人。这是难以服人的目前基本一致的意见是大约为7亿。这一数字将在21世纪20年代达到,但鉴于21世纪人口增长率将降低,因此实际情况会低于我们原先的设想。这一忧虑固然有道理,但更重要的问题是,球人口的分布不均及不均衡性。


(四)   不均衡:全球性的挑战


a)        
尽管全球对此日益关注,但解决人口压力问题仍只是停留在国家与地区这一层次上。这一层次上的人日情况千差万别儿f年以来,大多数国家都希望能够降低人口增长率。在高出生率国家,其人口政策的核心是如何遏制人口增长。其实现将有助缩小人口多样性,消除贫困,减轻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减轻妇女负报和遏制环境恶化。


b)        
只是降低出生率还不够,它还必须与世界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相配合。因为正是经济水平上的悬殊与不平衡导致了人!1的不均衡。例如,据联合国国际劳工局的资料,因发达国家就业渠道的变窄及发展中国家不断发生的危机,占全球劳动力30%的近十亿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此,如何使各国经济及其人口均衡、


c)        
持续地发展,从而消除经济的不平衡性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d)        
降低出生率的努力还必须与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相配合。这不仅包括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婴幼儿及产妇死亡率的降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括人权事业的进步。过去人们认为:社会个体的幸福取决于集体,但许多国家的情况表明这一观念有待商榷。人口政策的国家化倾向过于严重,过于排外使其很难与他国政策共处。就全球而言,各国政府正更多地干预社会生活,如何使个人利益与身体利益相统一成了一个大问题。人口政策必须符合人民利益,人民在人口政策的形成中必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基层中更是如此。政府在保护少数民族的人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无论衡量它有多困难)、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应担负更重的责任。


e)        
21世纪,随着医疗、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变得更大,这些超越国界的问题是各国政府难以独立解决的,它们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


f)         
(孙宁译董正.校)







 





ETC注销ETC充值ETC客服ETC扣费查询


ETC发行合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