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术在战后文学中第三言之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着理论争论。例如,主流现代化理论家将技术进步视为社会转型的驱动力,并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发达国家技术的进口和传播(Inkeles&Smith,1974; Lerner,1958; Rogers, 2010; Schramm 1964)。现代化理论受到许多学者的攻击(Frank,1967; Sen,2001; Tipps,1973; Wallerstein,1979)。最杰出的批评来自广泛的批判性作家,他们发展了依赖学派(Frank,1967; Rodney,1972; Vernengo,2006)。从依赖理论的角度来看,欠发达国家(LDCs)依赖从核心国家进口先进技术将导致结构不发达和长期系统依赖外围。一些激进的新帝国主义作家进一步质疑资本主义技术发展的本质。正如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1977)所说,“从资本主义世界借用一项技术绝不是‘无辜‘,因为这种技术支持阶级生产关系”(第176-177页)。他进一步指出:“借用资本主义世界的技术永远不会‘无辜‘,因为这种技术支持阶级生产关系”(第176-177页)。他进一步指出:“借用资本主义世界的技术永远不会‘无辜‘,因为这种技术支持阶级生产关系”(第176-177页)。他进一步指出:
(T)他的技术成本过高,不仅因为它的资本主义密集性,而且因为它带来的浪费的消费模式,它所暗示的过度开采自然资源
换句话说,这项技术预先假定了帝国主义,即外围劳动力的过度剥削(Amin,1977,p.173)。
与现代化理论家相比,新帝国主义作家倾向于探索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为谁发展?这个基本问题将权力关系问题引入了对技术本质的讨论。它拒绝接受技术中立的观点,并考虑到影响技术主导型发展政治的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
与此同时,来自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证经验补充了这一理论争论,展示了这些国家与西方国家早期工业化相比的不同技术进步模式(Amsden,1989)。东亚公司通常通过全球化生产网络中的技术学习和收购来建立自己的技术能力,从简单的原始设备制造(OEM)转向自己设计制造(ODM)和自有品牌制造(OBM)。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国家的技术成就主要建立在与外国跨国资本的联系上。作为经济地理学的学者于周(2007)指出,事实上,亚洲“龙”的崛起“在起飞期间受益于相对不受阻碍地进入美国市场和技术”(第18页)。东亚工业化国家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模式“成为技术投资的聚焦装置”(Hobday,1995,p.195)。尽管中国的市场改革遵循类似的出口导向发展道路,但中国政府通过利用自力更生的研发活动来培养国内积累的专业知识,这是一种独特的技术发展方式。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转型,中国技术发展的轨迹经历了复杂的政策斗争。正如Smythe(1994)强调的那样,技术和技术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本质已经确定
中国寻求替代资本主义技术发展的可行性。对于史密斯而言,中国社会主义技术发展的鲜明特征在于国家拒绝西方资本主义技术创新和经济生产关系模式的能力。
除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简单二分法之外,中国寻求自己的技术发展道路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Zhao,2007a)。政治学家Evan A. Feigenbaum(2003)强调了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中国科技发展演变中的军事化遗产。在当时的外部冷战压力下,“中国特色的技术民族主义”被认为是国民经济规划中的首要发展学说。冷战时期技术的重要性范围更广,对“工业竞争力,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Feigenbaum,2003,p.29)。在这方面,技术可以被重新定义为一种内在的战略力量,为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相对地位而奋斗(同上,第39页)。导演的想法
以军事为主导的技术民族主义,投资重点更多地放在战略军事相关技术和战略武器计划上。关键技术基础设施的发展导致从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的高技术“分拆”,从战略技术部门“涓滴”到更广泛的工业基础,这为中国在改革时代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上,第14页)。如第二章所述,中国在电子和电信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主要是由军事相关研究机构和全国军事化计划下的第三方企业实现的。
从毛泽东时代的技术发展组织形式来看,国家在调动研发资源,发展中央计划体制下的关键技术部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直接作用。但是,中国的
技术发展并不局限于国家主导的军事化的范畴,而是将无产阶级阶级政治纳入其中(Wang,2014)。正如Wang(2014)所记载的那样,在毛泽东时代,一种基于权力下放和地方“自力更生”原则的电子工业领域的大规模技术运动已经传播开来。与西方精英模式相比,中国的社会主义技术发展和创新模式表达了工人在制造过程中的参与和经验。这一时期的技术教育更加重视工人的知识生产和工作实践中的技术创新。通过克服支离破碎,垂直官僚的等级制度和技术政治政治,形成了“技术大师”政治身份的普通工人能够参与产品设计并确定产品和技术的创造方式。除了工人参与
设计和生产过程,这种民主的组织风格预示着专业科学家,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之间的双向合作和互动。在这种背景下,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阶级在生产和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主观性和身份政治。这种独特的社会主义技术发展经验也部分转化为华为的研发实践。
军事发展主义和无产阶级政治的遗产不仅奠定了工业技能和技术能力的强大基础,而且还探索了西方技术现代化模式的替代方案。依靠国内积累的,自力更生的技术和研发体系的道路构成了中国技术发展的基本经验。
但是,随着后毛泽东时代的非政治化趋势,中国技术政策的市场机制已经超越了技术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与史密斯的愿望相反,中国的价值取向
改革时期的技术努力已经转变为服务于国家重新融入全球资本主义和建立资本主义消费关系(Zhao,2007a)。虽然“信息化”的概念被认为是实现中国后毛泽东时代发展主义的全国共识,但中国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矛盾之路却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增强。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央政府将“双轨”发展作为中国ICT技术发展的指导原则。这种发展模式涉及四个基本步骤:第一,进口和收购先进的国外技术产品; 第二,吸收技术转让的技术诀窍; 第三,探索本土化技术; 在国家和公司层面培养创新能力(MEI,1986)。关于技术转让与本土化的关系,前电子工业部长李铁映强调:
进口和本土化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进口是充分利用国际技术的成就来促进本土化。本土化是基于新的技术水平获得新的发展和更好的经济效益(MEI,1986)。
尽管国家鼓励提升自主创新和技术能力,但在中国开放之初,外国技术进口和转让似乎是建立基础设施的最快途径。凭借“技术交易市场”的政策,外国跨国公司获得了进入中国市场的特权。国外标准化产品的批发进口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最少的先进技术能力。中国第一家电信合资企业上海贝尔是“技术交易市场”的典型案例。
根据国家协商,比利时贝尔电话制造公司(BTM)同意将最先进的数字交换系统之一System-12的部分技术转让给中国邮电通信工业公司。
公司(PTIC)。然而,“转移”技术主要通过“高度正规化和精心规划的过程”限制在制造,工程和安装技术中(Shen,1999,p.147)。所谓的“技术转让”通常包括“技术诀窍”(生产工程),但不包括“知道为什么”(基础设计,研究和开发)。
由于中国政府对战略部门的外资所有权的限制,外国跨国公司选择本地公司,特别是非国有公司作为其销售合作伙伴,以进入中国市场。对于本地技术公司而言,他们热衷于直接进口经过验证的国外技术和产品,以便在蓬勃发展的国内市场获取利润,而不是投资于内部研发工作。大多数中国本土技术公司选择从事国际贸易,以创建与跨国资本的联系,并实现初始资本积累的循环,而不是专注于国内积累的研发能力。例如,中国的个人电脑制造巨头联想(Lenovo)跟随着典型的毛公子(贸易到制造,然后到技术)轨迹。随着20世纪90年代外资进入中国ICT行业,中国本土企业进一步深入劳动密集型,
以出口为导向的生产,缺乏本土技术创新的动力。
中国政府在外向型技术发展的同时,通过市场机制努力振兴国家研发创新体系。863计划是一项庞大的军事和工业发展计划,于1986年启动,重点关注从信息技术到空间技术等七个战略部门。作为以下政策战略,所谓的火炬计划于1988年启动,旨在促进中国战略高科技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这些计划一方面试图“将技术成就与国家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最终实现“远程经济竞争力”(Feigenbaum,2003,p.165)。以这种市场为导向
在高科技发展模式中,商业激励已成为研发的动力和组织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科技发展模式也从此走向了
以国家为中心的方法,由国家,跨国公司,当地公司,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的多个技术参与者参与。特别是土着企业的研发活动被视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优先事项。1997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促进了企业作为国家研发活动的关键力量的作用。1999年,政府进一步要求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必须将其年销售额的至少5%用于研发。2000年,企业支出占中国研发支出的60%,这意味着企业已成为研究和创新的主要参与者。但是,中国本土企业的研发支出仍处于较低水平。2006年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加快了对高科技领域的技术投入。2013年,中国在研发支出方面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支出,仅次于美国.2该国的研发支出占GDP比率到2015年达到2.1%,是发展中国家中最高的。
尽管国家技术支出快速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研发资源仍然分布不均。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研发网络,外国跨国公司通过建立全球研发中心和挪用研发人才,在中国的研发活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中国电子企业100强的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3.9%(2007年6月7日)。新华社。取自http://it.sohu.com/20070607/n250446798.shtml
2 以突出的创新驱动效应加速技术创新(2016年3月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来自http://www.stats.gov.cn/tjsj%20/sjjd/201603/t20160309_1328568.html
中国。此外,与国内私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SOEs)在获取国家研发资源方面也具有优势。例如,国有企业有权获得国家研发资金和项目。尽管竞争激烈,华为仍然设法在高科技领域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技术能力发展道路。从销售代理开始的私营公司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技术巨头呢?华为独特的经历可能为其他中国本土公司提供特殊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