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高速商务通”,马上办理ETC
抓住世界博览会契机 促进上海城市品牌形象传播
案例介绍
上海申博与市场机遇
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可以追溯至1851年。茅台、张裕葡萄酒、常州梳等中国特产都曾是世博会上的明星。在积极参与这一全球盛会的同时,中国人民也产生了在自己的国家举办一次世博会的强烈愿望。如今,不断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便利的现代化交通网络,迅速提升的商业、金融业、通讯业、服务业水平,以及丰富的承办大型国际会议的经验,已使上海完全有能力举办一次成功的世博会。2002年12月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大会投票决定中国上海作为2010年世博会的承办城市,并将之正式名称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和积极筹办,是上海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成功案例。
一、申博过程:务实、自信、激动的成功之旅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请工作历时3年半,在中央和地方
政府的积极努力下,终于取得了成功。申请过程主要如下:
·1999年5月31日:上海市政府决定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并成立申办工作筹备小组。
·1999年12月8日:中国政府首席代表在国际展览局第126次成员国代表大会上宣布:中国政府支持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
·2000年3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成立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申办委员会的通知,并确定了以国务委员吴仪为主任委员的申办委员会成员名单。
·2000年6月27日:决定成立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2001年1月16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徽标揭晓。
世申办向全国征集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口号海报。
·2001年5月2日:中国驻法国大使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中国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申请书。
·2001年11月30日: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国际展览局举行的第130次成员国代表大会上做了申办陈述。
·2002年1月30日: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递交了中国政府申办2010年在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报告。
·2002年3月:国际展览局开始对申办国进行考察。
·2002年12月:国际展览局举行第132次成员国代表大会,投票表决中国上海为2010年世博会举办地。
二、远景规划: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2010年世博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举行时,基本状况如下:
·直接投资:估计将超过30亿美元。
·参观人数:预计可达7000万人次,将创世博会历史纪
录,而到上海的海内外游客可达1.4亿人次。
·城市交通状况:到2010年,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将从目前3条线路、65公里增加到15条线路、400公里,每天客运能力将从80万人次提升到500万人次。此外,上海的高速公路网届时可达到650公里。
·世博会选址:上海黄浦江沿岸。
·总用地面积:400公顷,其中世博园区域(即购票入内区域)面积310公顷(浦东260公顷,浦西50公顷)。停车场、公交枢纽用地共60公顷,世博村用地为30公顷。
·建设世博会场馆所需动迁人口:8500户,约2.55万人。
·上海世博会的选址:位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边,在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水地区,地处上海城市中心区的边缘。规划陆地控制范围为540公顷,世博会展览场地分设浦江两岸。
·周边交通与规划:会址东北侧和西侧均为城市主干道,可直接、方便地进入城市高架快速路系统,联系机场、铁路车站、港口码头与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周围有M2、M8、M53条地铁和轻轨线,共设有7个车站。
·越江交通:除已有两座车行桥和一条隧道以外,还将设置两条地铁线路、一座人行桥和4条轮渡线。
·场馆设计和布局:整个世博园设计体现自然和人之间的协调,使黄浦江成为世博会的组成部分。主要特征:建造一条运河,借以清晰地界定展区面积,并将世博会融入城市景观;建造一条绵延起伏的植物走廊,形成一种和城区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建造一座连接黄浦江两岸的人行桥,这座桥将是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
·场内布局:展览区域大致可以容纳近200个展览空间,预计包括60个由参展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展馆、75个主办方建造并出租的“个体化”独立展馆、50个位于联合展馆中的展览空间,以及10个国际组织馆。另外还将建造一个包括34个中国
地区馆在内的中国国家馆、4个主题馆和40个企业展览空间。
·场内交通:以自动人行步道和电瓶车为主,配合轨道交通和其他新型交通方式,使所有参观者都能通过便捷、舒适、高效的交通工具到达各个场馆。
·后续利用:中国馆、人行桥、绿色走廊和运河将予以保留,会议大厦、联合展馆、企业馆区与世博村等将在改造后利用,沿江的国际展区将会完全新建成为滨江居住区,部分展馆具有永久性的结构和风貌特色,可保留作为社区设施,将形成文化展览中心和有特色的人居环境实验区。
三、四三三工程:托举伟大世博会
上海在成功申办了2010年世博会之后,构筑了四三三工程进行积极筹备。
1.四大体系基本建立
第一是基本建立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兴产业体系。上海将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均势产业,淘汰劣势产业。虽然2003年上海遭遇了SARS的侵袭,百年罕见40多天的高温肆虐,但仍连续第12年保持经济两位数的增长。
第二是基本建立现代化城市基础建设设施体系。上海城建的核心就是加快三网两港的建设,打造数字城市的概念,加快旧区改造、轨道交通的建设。当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2010年世博会场址的建设。
第三是基本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体系。
世博会除了资金、场馆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人才。国际展览局的指导意见,专家、学者的创新理念,举办过世博会国家城市的经验,这些都将对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做出极大的贡献。
第四是基本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创新体系。实行科教兴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重视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三个时段循序渐进
要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组织是必不可少的。世博会筹备工作分成了三个阶段。从2003年到2005年,完成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全面规划工作;
2005年至2008年,主要的工作是宣传推广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始招展招商;2008年至2010年,完成世博场馆的建设,世博园区开始试运转。世博会筹备工作明年全面启动后,有关土地、资金、场馆规划与建设,将由世博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模式,欢迎民间资本、国外资本一起参与2010年世博会的筹备工作。
为全面表达中国申办世界博览会的决心,上海最近对2010年世博会规划进行了细化和调整,会址总用地面积从340公顷增至400公顷。其目的是为世博会的各参展国提供更充足的空间,使世博园的每个区域都充满魅力,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参观者,成为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一次世博会。
3.三个阶段市场营销
上海世博会的市场营销计划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3年到2005年,目标是让国际社会、国内外企业、民众进一步了解上海世博会;第二阶段从2005年到2008年,目标是推动招商、招展、引资工作;第三阶段从2008年到2010年,目标是吸引、组织更多的游客。
2003年10月上海与国际展览局合作,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论坛”。这是国际展览局首次与举办城市在世博会筹备过程中合作举办研讨活动,论坛将每年举办一次。上海筹备世博会的组织、协调机构—“上海世博局”也已正式挂牌。上海世博局成立后,上海世博办将同时撤销,由世博局履行国家世博会组织机构所赋予的各项职责。本着向全球开放原则和市场化运作原则,上海将成立2010年上海世博会土地储备中心和上海世博集团公司,将在政府指导下,以多元化投资形式,以公开、公正、公平竞争通过市场方式运营。世博会筹备工作2004年全面
启动后,有关土地、资金、场馆规划与建设,将由世博公司按市场化运作。
案例评析
城市新文化运动的视点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意义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而且在现阶段,其深层次的整体效应和潜在影响远未显示和被感知。本文从城市新文化运动的角度,试图评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拐点性作用。
一、城市意象:上海现代新传奇将始于世博会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大都市。她坐落在大西洋的西岸,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
泰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地区相邻,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里汇聚、融合,形成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特点,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经过20世纪最后20年的高速发展,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也是世界八大城市群之一。该地区以占中国约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中国20%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上海需要通过举办世博会,来学习各国在城市化尤其是在发展大都市圈方面的经验,加强与不同类型的城市的联系,扩大上海对外开放的范围,
提升上海作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
近年来,有关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活动在上海举办的愈来愈频繁。如2001年APEC会议、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1997年国际商会大会、1993年第一届东亚运动会等活动的成功举行,使上海为全世界所瞩目。圆满地举办这些活动,特别是上海APEC会议取得全面的成功,不但为上海积累了承办国际大型活动的经验,更是大大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在正在到来的信息时代中,上海还需要通过举办像世博会这样的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来进一步提升其作为国际交流中心城市的形象。
未来10~20年,上海的城市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会保持迅猛增长的势头,上海将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未来的10年,上海的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9%~10%,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将达2.2~2.3万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上海将新建一个深水港、一个航空港和一个辐射全国、联系世界各地的信息港。同时将加快发展现代化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内河航运等交通网。在重点建设好新城和枢纽城市等市郊网络的基础上,上海将以全新的国际性大都市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依据迁出市中心工业企业的城市发展战略和产业信息化的要求,上海将在东、南、西、北4个郊区分别建起大型工业基地,这将充分体现出上海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极高的发展水平。经过功能的改造和重新布局,黄浦江,这条上海的母亲河,将被建设成为美丽如画的“东方塞纳河”,成为新世纪上海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二、城市地段:浸润海派文化的精彩
每座城市都是文化与历史的结晶,是城市精神和人类文明
的象征。城市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上海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早在6000年前,生活在上海的先民已经创造和积累了灿烂的古文化。自20世纪30年代始,上海一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现在,上海每年都有几百个各种类型、规模不一的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的世界艺术精品、艺术家来到上海,上海也越来越成为荟萃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由此而产生的
“海派文化”具有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文化内涵,而这一文化品质与世博会“展示、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内涵具有很好的交融性。
从上海老街“春风得意楼”的状元茶到老城隍庙的五香豆;
从淮海路的梧桐树到衡山路的酒吧;从大剧院旁飘落的黄叶到石库门内闲坐的阿婆……上海这个城市无处不在诉说着她的独特故事和海上情怀。
“找回母亲河”将成为拓展上海新生活的中心环节。2010年上海世博会,选址在黄浦江沿岸、位于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水地区,地处上海市中心。这个选址与城市发展的历史、
现状和未来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在上海700年的建城历史中,她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风风雨雨。1843年上海开埠,开始了近代上海传奇式发展的道路,在黄浦江西岸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外滩建筑群,也叫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就是上海的魅力,时间与空间就这样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一条江,连接着历史与现代,连接着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熠熠生辉。在黄浦江畔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更能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更能充分展示未来城市发展的美好形象。考察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在工业化后期或者说后工业社会,城市都有一种强烈的“回归自然”的倾向,普遍对城市环境、对人的需求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中滨河、滨江或滨海的城市,都纷纷提出“重回滨水”的理念,如优雅浪漫的塞纳河是法国的象征,悉尼达令港是澳大利亚的骄傲,还
有日本的东京湾改造、伦敦的旧港区改造等等。目前上海已经全面启动了黄浦江沿岸的综合开发工程,目的就是要用10年的时间建成世界级的城市水景岸线,让黄浦江真正成为一条贯穿历史,融会东、西方文明的景观带,成为一曲气势恢宏、高雅博深的世纪经典交响乐,而世博会将是其中最有震撼力的乐章。
与当年法国世界博览会期间诞生的埃菲尔铁塔一样,规划于展区中心的花桥,将是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它如同一个都市平台,市民可以步行登上浦江上空,眺望浦江两岸美丽的景观。这个设计引导人们在交通环节中体会跨越黄浦江从浦西到浦东的过程,意味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过程。2010年上海世博会留下的,将与城隍庙、外滩、浦东陆家嘴一样,成为上海的一段难以泯灭的历史印记。
在规划中的上海世博会园区,坐落着中国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距今138年的江南制造总局。表面上看,似乎是上海历史文脉中的一个“不和谐”的符号。但上海将学习和借鉴法国完整保护历史街区原貌的成功做法。巴黎之所以每年吸引2000万游客,就是因为巴黎保存了九成以上的老区,这是城市文化底蕴和魅力的体现。上海未来的规划建设将成片保护上海旧区的风貌格局和空间形态,并在世博会规划场地中对城市的空间设计、居住模式进行实验性探讨。
在世博会场馆建设过程中,文管会将积极参与,对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船坞和构筑物,特别是对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的建筑遗迹,都将提出有效保护意见。2010年世博会开幕时,上海的各类博物馆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将与国际大城市的地位更为相称。除了大型工业建筑和博物馆,上海至今尚存的约3000万平方米的弄堂建筑,也是上海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今天还居住着200多万市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里弄是上海最迷人的部分”,其中已有11个历史文化风貌区、398处优秀历史建筑和234个具有传统特色的街坊,被市区政府列为近代
优秀建筑受到保护。
在世博会设计方案中,有一段关于环保的文字:“过去的钢铁厂和废弃的船坞被改造利用成新的都市空间和绿化空间,具有多种用途,其景观设计与多样化与中国生态系统相适应……
三、城市新文化行为主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全球竞争的主角,世界城市、特大都市地区将成为带动新一轮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引擎。正如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城市在经历了远古、中世纪、工业革命和后工业社会等不同时期的发展之后,逐渐出现了日趋严重的“城市病”。一方面是人们对美好的城市生活的期待越来越迫切,一方面是城市承载人类进步的使命越来越繁重。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里,许多人生活在科技虚拟的世界里,缺少交流,困惑、压抑甚至崩渍,人们呼唤“把人与人的交流恢复到正常水平”。
其实,城市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充分交流的地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在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采用,表达了全人类追求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观的重大创新,需要各国人民在交流、合作、共存、互动中积极实践。
在21世纪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创新、生态与和谐是引领城市发展的灵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保证。根据上述理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内容拓展在下列副主题中:
(1)乡村与城市的互动。乡村与城市都是人类居住的形式,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繁荣。
(2)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在城市中表现出他们最丰富的想象力和最独特的创造力,世界的
多样性在城市的多样性中得以集中展示,城市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寻求协调发展、寻求历史文化与空间的连续性。
(3)城市新经济的繁荣。城市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富有活力的城市经济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
(4)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和核心。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借助新科技,不仅有能力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种种弊病与问题,而且有能力创造高质量的城市人居新模式,为我们的发展和交流开拓前所未有的城市新时空。(5)美好城市社区的重塑。良好的城市社区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包括家庭、邻里的和睦相处,教育、医疗、保健等高水平服务的终身享受,以及丰富多样的娱乐休闲形式供人们选择。
四、城市文化资本整合运作:上海如有一次幸运,世界将增添一份异彩
1889年的一个春日,建筑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快步登上1710级台阶,将法兰西国旗插上一座刚落成的铁塔顶端。他宣称,巴黎以往的建筑象征着过去,而这座铁塔则预示着未来和人类即将取得的成就。在当时看来,这话已经显得颇为夸张。但是,埃菲尔可能没想到,他还是低估了1889年对于巴黎和法国的历史意义。在当年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这座新奇的建筑便接待了200万游客。随后,充满魅力的埃菲尔铁塔顺理成章地成为巴黎的传世经典。100多年中,竟有两亿人登塔一游。其实,在众多学者眼中,那届世博会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巴黎城由此跃升为一座典型的世界级城市。
2002年12月3日,全世界把当年给予巴黎的机会,给了中国,给了上海。上海面临一个建成世界级城市的历史机遇期,而中国经济又有了一台新的“引擎”。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的上海,现在到了寻求突破性发展的关键阶段。上海刚刚达到
“世界级城市”的初级阶段。此时申博成功,意味着新的突破点已经找到,为上海尽快建成世界级城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力。此后几年,上海用于世博会园区建设的直接投资将达到30亿美元。由此带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商业、旧区改造等延伸领域投资约是直接投资的5倍到10倍。如果说奥运会将给我们更多的精神支撑的话,世博会显然将给予上海更多的发展动力。它使得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变得更加清晰,也使华东地区的经济整合和发展目标更具竞争力。预计到2010年,上海将成为国内人均GDP第一个突破1万美元的地区。第15届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专家评估的最新数字表明:上海2010年世博会半年的会期,相关消费将达100亿美元,可拉动全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个百分点。
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高将是上海产业界有望从世博会掘得的第一桶金。据了解,根据以往历届世博会的经验,世博会可以把全世界的目光集聚到举办地,大幅提升这个城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世界制造业加速转移的时候,上海国际地位的提升,将成为上海制造业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注意力的一个重要砝码。
与此同时,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也有望同步放大“上海制造”整体上的品牌效应。同时,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还将给申城制造业新一轮产业调整提供良好的外部动力。再者,世博会还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就业压力的相对宽松,对上海制造业的战略升级来说将是一个难得的良机。
早有媒体估计,上海世博会的直接收入将达到90亿元。而且,世博会将为“旅游消费链”的形成推波助澜,对旅游及相关行业起到巨大拉动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据预测,上海2010年世博会旅游收入会达到8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世博会召开的临近,未来酒店类、旅游综合类公司将是资产重组的多发地带,可产生较为持续的热点。
而且,除了直接、间接收益外,世博会还将给上海带来持续
的无法计算的后续效益。这可以参照历史上的经验: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之后形成了关西经济带,其后10年发展迅猛,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世博会给巴黎留下的“摇钱树”,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世博会的举办必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辐射华东,甚至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价值将难以估算。
世博会对于上海的影响将大大超过世博会本身。上海目前正在由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向世界化城市转变,决定这一进程的将是整个城市的功能的变化。世博会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推动上海整个城市功能的转型。本次申博成功,给上海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其中,像伦敦、纽约、东京一样,成为“世界级城市”,应该是1600万上海人最大的憧憬。从某种意义上说,申博成功是继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后,历史在新世纪伊始赐予上海的又一个重大发展机遇。
五、城市顶级访客体验:喜欢上海的理由
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认为:“世博会的消费者体验与目的,和主题公园模式或任何涉及娱乐的场所是类似的。”而展馆体验、现场气氛、娱乐以及食品和饮料等方面也是需要考虑的。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达,最新信息已经能自由迅速地在全球流动,不需要再单一地借助展览会的形式推广。对此,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表示,“现场气氛是需要实地体验的”,因此,世博会给访客提供现场参与的体验显得极为重要。上海目前一年吸引的国际访问者不到300万人次,与欧洲的国际城市相比还有差距。要通过介绍中国文化精髓等方法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201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又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这对于中国及上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届时将有一系列重大庆典及庆祝活动。
最重要的庆典活动为世博会的开幕式。该开幕式拟从下午
开始一直延伸至深夜,由歌舞秀、礼花秀与灯光秀组成。入夜由激光图案和传统礼花组成的世博会图案照耀夜空,向全世界展示2010年世博会的隆重开幕;用灯光勾画出千姿百态的所有展馆轮廓与礼花和激光相辉映;在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世博园内各参展国的民族歌舞在此汇聚,向世人展示人类共同的希望“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属北亚热带东亚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世博会举办期间横跨上海的春、夏、秋三个季节,春光明媚,夏日睛长,秋高气爽;气温适宜,光照充足,风力适中。这一时期是举办各种类型展览活动的理想季节,也是来上海旅游人数最多的季节。6个月会展期包含了中国两个为期7天的“长假”(国际劳动节、中国国庆节),相对较长的公共假期可以为世博会提供较充足的参观客源。2010年世博会举办期间,包含有多种纪念日和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纪念活动和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将会增强世博会的节日气氛。此外,上海的国际交往活动丰富,每年的5月至10月正是各类国际性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和各种规模博览会相对集中的季节,且7、8两月是欧美各国休假期,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5~10月上海的主要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一览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艺术节
上海桂花节上海电视节
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花卉节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
国家旅游管理总局拟将2010年作为“世博会城市旅游年”,把上海世博会作为当年一个最主要的旅游项目之一重点推出。
为了促进世博会高效、有序地运行,上海世博会有限公司将利用已有的各类专业服务机构网络,与国际国内的旅游和会展促销机构进行广泛的业务联系,为世博会提供全面、高效的接待服务。上海拥有众多各种档次的宾馆设施,能够提供专业化、高质
量的接待服务。到2010年,完全能够满足世博会参观者的住宿要求。即便是遇上世博会游客参观高峰期,也不会形成超负荷的住宿压力。上海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治安警力充足,训练有素,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上海市公安局、中国武装警察部队上海总队和保安服务公司将负责世博会期间的安全工作。有理由相信,世博会将在和谐、安详的气氛中顺利举办。
“城市的理性给人以理性的生活。既给人压力又给人力量,这是城市创造的痛苦和价值。在压力中生存,在压力中选择,在压力中创造,在压力中组合新的生活方式和时尚。”这就是上海,一座魅力之都。
(覃胜南姜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