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高速商务通”,马上办理ETC
力波啤酒:本土化和整合营销
案例介绍
一个啤酒品牌和一座城市
“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在永远的纯真年代。追过港台同胞,迷上过老外;自己当明星,感觉也不坏;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有人出去有人回来。身边的朋友,越穿越漂亮,上海让我越看越爱。我在上海,力波也在!力波啤酒,喜欢上海的理由!”
当这首带着中华民谣般的浓浓韵味的广告歌,大胆地向上海人表白着“喜欢上海的理由”时,力波啤酒就像一股旋风迅速地征服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力波啤酒究竟好不好喝倒无关紧要了。“阿拉是上海人,阿拉喝力波”上海人甚至一度把力波视为和外滩、南京路一样的上海标志。
其实,力波啤酒要算是上海人最早接受的外来“啤酒媳妇”了。1988年亚洲太平洋酿酒公司(亚洲太平洋酿酒公司是新加坡的上市公司,由新加坡华莎尼集团和荷兰喜力啤酒
集团于1931年共同创立)与上海益民啤酒厂、上海冠生园、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了上海民乐啤酒饮料有限公司,生产“力波”和“虎牌”。上市之初,“力波”就打出了“力波啤酒,的确与众不同”这句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广告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力波”逐渐成为上海家喻户晓、最受欢迎的本土啤酒之一,力波啤酒也与上海人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但近年来,自从1996年“三得利”登陆上海后,“力波”因为营销手段落后、
口味不佳,在“三得利”的强势进攻下其阵地屡屡失陷,还曾一度走急躁冒进的路线,更有失风范地攻击竞争对手“三得利”的水源质量,结果被“三得利”告上法庭,既丢了官司,更丢了市场。
失意的“力波”痛定思痛,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力图重新夺回上海啤酒市场第一把交椅的位置。应该说,从1999年到2001年,是“力波”不断寻找自己的广告定位、调整自己的品牌形象的过程。然而这却是个曲折的过程。诚其曲折,“力波”这个案例也更多了几分引人深思的意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1年,几经失落的“力波”终于找到了重新启开上海市场、征服上海市场的金钥匙——广告“力波,喜欢上海的理由”——用一个在上海“长大成人”的年轻人的见闻和经历,点出“力波”始终在上海人的生活中,和上海共同成长、发展。广告片不仅唤起申城消费者对“力波”的普遍认同,而且一改其原有渐趋老化的品牌认知,重新塑造了年轻、充满活力的品牌新形象。再加上得力的配套措施,
“力波”由此实现了“咸鱼翻身”,它的故事也因而成为2002年度经典营销案例之一。
案侧评析
力波啤酒的上海攻城战略
一、南橘北枳,洋啤水土不服”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市场形成一块令世界上所有大啤酒生产商垂涎三尺的啤酒销售
“聚宝盆”。2002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啤酒产量在连续9年名列世界第二后,2002年以2386.83万吨超过了美国的2200多万吨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①。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啤酒纷纷和洋啤合作。如2002年7月30日,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与青岛啤酒达成战略联盟。但几年下来,进入中国的洋啤逐渐出现“水土不服”,洋啤酒市场一度萎缩。究其原因,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于缺乏对本土化的足够重视。如来自美国的蓝马啤酒,打出广告语“来自美国的好啤酒”,并以此作为主要诉求点试图与消费者沟通。但事与愿违,这一诉求反而造成了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相反,正宗洋啤“百威啤酒”善于运用中国化的东西,如长城、黄河、金茂大厦、春联作为表现元素和传播载体,与中国消费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增强了百威品牌的亲和力,打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中国历来有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酒逢知己千杯少”……人们赋予了酒以交朋结友、把酒言欢、吉祥喜庆的意蕴,渗透了中
①转引自付莘:《于无声处听惊雷——感受中国啤酒业的2003》,中国营销传播网,2003-10-09。
国人深厚的情感和心理。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洋酒必须了解中国人的酒文化,在策略包括广告中应尽量迎合这种文化,方能更好地融入并适应这种文化。更何况在长期的熏染中,中国的啤酒市场已呈现出任何国家都不能相比的强烈的区域性消费习惯。例如,北京人喝“燕京”、沈阳人喝“雪花”、湖南人喝“白沙”、广东人喝“珠江”、福建人喝“雪津”……已经成为各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这种独特的消费图景,是建立在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口感的心理偏好的基础上,而且逐渐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消费文化,并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产生巨大的潜在影响。以上就决定了,跨国啤酒企业如果想在中国市场一路走好的话,势必应该了解并尊重中国啤酒市场的消费规律,找到与中国本土消费者心理相契合的诉求点,采取适应中国本土的市场策略,以提高自身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获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同。
二、本土化之路,力波一波三折
作为跨国啤酒的“力波”很早就意识到了本土化的重要性。
它一贯采取的策略是,强调自己是一个紧贴城市的品牌。随着城市精神的变化发展,也相应变化自己的品牌精神。这从其广告诉求形象上可见一斑。20世纪80年代,力波啤酒就以其“力波啤酒,的确与众不同”的广告在上海相当流行。1995年力波啤酒推出了“力波啤酒,上海的选择”的电视广告,把力波啤酒的品牌形象与上海建立了基本关系;之后到1999年的“上海男人的故事”、“上海真男人”、2001年的“力波啤酒,喜欢上海的理由”等等一系列的广告,无一不将力波啤酒紧紧地锁定于上海情节,用力波啤酒尽情地演绎上海这一中国社会前沿的风貌、精神和变迁,从而引起上海人的情感共鸣,树立起“力波”绝对的本土化的形象。
应该说,相比外来的三得利、百威以及国产的青岛等其他竞争对手,力波具有它独特的本土化优势。15年前,力波啤酒是在上海益民啤酒厂基础上诞生的合资产品,多年来已为上海人
所熟悉所亲近,与上海人建立起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就经验而论,在多年的本土化运作中,力波也已经积累起对于上海文化精神的深切体会和到位把握。
尽管如此,力波的本土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
1996年,力波在上海独领风骚的好日子夏然而止。它的劲敌日本三得利(Suntory)啤酒于同年强势登上上海市场,并展开了咄咄逼人的攻势。1998年,力波啤酒从老大的位置跌下来,只排名老二。而到2000年底,三得利已经占领了55%的市场份额,力波仅占25%左右①。
三得利啤酒成功之处在于,以精选优质进口原料、采用235米深处的百万年前长江古河道水为独家卖点,首创清爽型口味、主攻上海家庭市场、微利价位和深入分销的高铺货率,加上强劲的广告推广力度,在上海啤酒市场上大有扫荡之势。第二年夏天,它就成为抢手货而几度脱销,第三年即成为上海第一品牌。
这时,三得利的公众形象是“亲切的、轻松的、浪漫而且富有情趣的”;而力波的公众形象却如此的“平凡、大众化”。面对三得利的大举侵入,力波这个骨子里流淌着荷兰全球第一品牌喜力血液、有着新加坡亚太酿酒背景的啤酒品牌,岂肯甘拜三得利的下风?!自1999年一2001年起,力波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反击战。这场历经三年的反击战也可以说是力波不断确立自己的本土化定位,不断调整自己的品牌形象,塑造自己的品牌价值的过程。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总体上它的广告策略与时俱进,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而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起初,力波选择了走温和路线。力波的广告商希望通过渲染平凡男人身上闪光的即所谓的真正男人品质,来引申产品的品质。创意人员抓住“返璞归真”这一独特广告主题,从现实生
①转引自付莘:《于无声处听惊雷——感受中国啤酒业的2003》,中国营销传播网,2003-10-09。
活中那些朴素的、貌不惊人的平凡男人的身上,发掘积极的、闪光的男人品质,真实地反映出这群普通人的思想、言行以及他们的生活。1999年夏,“上海男人本色”系列广告推出,这些乐观、
正直、睿智、勤勉的平凡上海男人的不平凡故事,很快便家喻户晓、深得人心。其中一个电视画面是:在元宵节,父亲为儿子扎兔子灯,儿子为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好父亲而倍感自豪。广告词使用了“有了你,生活更有味道”、“力波啤酒,男人本色”等双关语来赞美画面人物和产品。不尽如人意的是,由于这个系列广告是从女人的视角来看男人,给人的感觉过于“温情、柔弱”,与啤酒消费者的价值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加上广告的整体策略有缺陷,所以虽然它的传播效果较好,销售效果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那么走名人路线呢?众所周知,名人往往是权威与财富的象征,因而,借助知名人士来推荐某种产品,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是不是用名人来宣传就一定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
2000年6月,力波啤酒重金动用有“上海真男人”之称的足球明星徐根宝为广告代言人,演绎了一场激昂慷慨的足球故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赋予力波以全新人格魅力,闪现人性的光辉。但走名人路线总是有风险的,因为名人本身就是有人喜欢有人讨厌,而那时的徐根宝正处于低谷,所以他的豪情也变得很空洞,他的亮相并没有显示多少说服力。结果证明,
“重口味”、使用父亲级名人的选择是错误的,与年轻的一代距离拉得更远。
像这类花钱买教训的广告发布在国内其实不乏其例。这也启示我们,广告归根结底是为销售服务的。尽管名人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卓有成效,但光靠名人知名度、名人的良好品行是远远不够的,名人还必须与所宣传的产品之间尽量具有某种关联,让产品的目标市场产生类的认同感,这样才能够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否则,则易造成名人形象和产品形象的错位,其结果是不仅
达不到促销效果而且投入付之东流。
雪上加霜的是,2000年,“久不得志”的力波啤酒,竟然做出刊登广告诋毁竞争对手三得利这等有失风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力波遭遇“红牌”,曾经声势显赫的力波一时在业界风头扫地。
2001年6月18日,上海亚太取代了上海民乐,使亚洲太平洋酿酒公司全面进入民乐,控股97%,接下来推出一整套市场策略以确立力波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常言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时的力波,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终于警醒而迷途知返,开始脚踏实地做好本地域的品牌工作,实实在在地融入到本土文化中去,真心实意讨好上海人,从而为自己的品牌文化找到了一个坚实的支撑点。2001年夏,达彼思广告公司(上海)接手代理力波广告后,开始了新一轮力波的形象重塑。达彼思意识到力波在上海的历史、力波与上海的渊源及积淀,是竞争对手无法具备的独特资产,同时力波需要进一步本地化。于是,决定打出充分展现“上海个性,历史和荣誉的啤酒”的概念。其亚太中国区总经理清醒地认识到:“啤酒应该是区域性、地方化很强的一类商品,啤酒消费越来越侧重于情感”。因而,力波也希望广告从感性的角度去沟通,撩动上海人的心,打动他们,特别是年轻人消费群体。这些年轻人正好同力波一样,见证了上海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巨大变化。最后,广告创意定为“力波啤酒,喜欢上海的理由”。电视广告选择一些能触动消费者情绪的场景来传达广告主题,通过这些细节使受众与力波产生了共鸣点,在申城掀起一股广告风暴。
三、力波广告,喜欢你的理由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竞争激烈、广告满天飞、
产品日益同质化。要使你的信息不被屏蔽、模糊、忽略掉,你必须有不凡的创意,有一些元素如画面、词语等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
创意是广告策划的灵魂,能赋予广告策划以生命力和竞争力。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曾经说过:除非你的广告源自一个大创意,否则它将仿佛夜晚航行的船只无人知晓。一则优秀的有创意的广告,能巧妙地将广告目的隐含于艺术手段之中,贴切传神地运用广告语言,营造一种超然的意境,使人们由此产生联想、回味、惊喜、赞叹等丰富的心理活动,并由此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和欲望,达到促销的最终目的。
多数缺乏创意的广告有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而“力波,喜欢上海的理由”电视广告,为什么能从信息丛林中脱颖而出呢?归根结底,它有其三大创意亮点:广告歌传诵成时尚、文化情感的准确把握、挖掘与生俱来的戏剧性。
1.比港台歌曲还红火的广告歌
广告词是广告语言的重要元素。它是广告的中心和骨架,与画面语言相结合,不仅能使广告主题表现得更为清楚、明白,而且可以增强画面的鼓动性和感染力。有专家指出,一则美好的广告词,把广告的主题和信息反复聚焦,最后成为一个又热又亮的焦点,于是,原本散射的不冷不热的光,就有了熔化坚硬合金的巨大能量。成功的广告词能够铸就成功的品牌。比如雀巢咖啡的“味道好极了”、戴比尔斯钻石“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农夫山泉的“农夫山泉有点甜”等都属于深入人心的广告词。力波的电视广告词“力波,喜欢上海的理由”也是这样,以简洁的形式创造丰富的意蕴,耐人寻味,直直地灌到申城人的心窝里去,风靡了申城的大街小巷,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一时之间,广告词“喜欢上海的理由”成了时髦,“喜欢××的理由”顿时成为通俗类报刊的报眼。
与这句经典广告词相比毫不逊色的是那首钻到人们心坎里去的广告歌。2001年初,随着力波啤酒在电视里铺天盖地推出了那则《力波,喜欢上海的理由》的著名广告,广告歌很快也风靡全上海,一时之间,创造了上海滩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人们对广告歌不仅耳熟能详,而且还在坊间被地道的、外来的上海人传唱,力波广告歌似乎变得比港台歌曲还要红火;创作者顿时大红大紫。一首广告歌曲能够如此深入人心,简直是一个奇迹!
不可否认,广告歌在力波啤酒的上海攻略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国内外许多品牌商品,都巧妙地利用广告歌来提高产品知名度,有的仅仅强调商标,有的是强调广告内容。如麦当劳广告每次在制造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后都不忘了来上一句:“更多欢笑,更多快乐,就在麦当劳”,达到促成情感高潮记忆点的效果。
广告歌曲若运用得当,可以成为广告的亮点,为广告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因为,广告歌旋律优美,朗朗上口,能给人一种艺术上的美感,容易唤起消费者的心理共鸣;歌曲也具有平易、随和的特点,虽然它其中也蕴藏着一定的商业信息,但它的商业色彩相对薄弱,相对于“脑白金”的“送礼就送脑白金”那样强烈的推销味道的广告词,它更易于打开消费者的心扉,易于让人接受;同时,歌曲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易于达到记忆效果,一旦被接受,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像水波一样一轮接一轮地扩散开来。如此一来,它把它所附载的信息也达到了扩散的效果。这不可不谓是一种攻心为上的策略。
2.抓住上海的城市情愫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由物质消费变成了精神消费,人们不仅为了实用价值,不再满足于低层次的需求,而且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创意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只是真实可信地表达产品本身的个性与特征的层面上,而应该能对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开发,从文化内涵的边际效应中寻找创意的切入点,通过广告赋予产品以个性化和文化意蕴,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甚至愉悦,更好地诱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广告创意文化首先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体现人性化原则。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们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心理需要、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广告可通过暗示或象征等手法赋予产品以某种意义或意境,使其带来更大的价值满足。广告创意文化还可以通过反映或提倡社会的某种精神而追求精神风貌,或者起到社会导向、塑造产品的独特精神价值的作用。广告创意文化还必须进入一定的文化背景,把握某一社会某一地区某一阶段的社会情感的流向,从中提炼出能引起广大消费者共鸣的创意。不同民族的文化由于长期积累沉淀,形成了某些恒久不变的道德行为准则,广告创意利用这种背景,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统一润滑油广告巧妙借用战争话题,以“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的创意,非常贴切地迎合了中国观众对和平的期待,完美演绎了统一润滑油的产品内涵,从而成为伊拉克战争开始后央视广告最大的赢家。
同理,力波广告的创作者应该思考:力波所面对的上海文化是怎样的呢?如何找到一个与上海受众沟通的诉求点?应该说,力波啤酒最后真正把握了上海人情绪中主流的成分——既有梦想,也有怀旧;既张扬着希望,也蕴藏着无奈——诠释出类似“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这种真正属于上海的故事,引起了目标消费者对上海发展的联想,起到了很多的移情作用,从而让人产生发自肺腑的共鸣。无怪乎总有上海人对词作者陶为民说:“写的就是我啊。”
一句话,“力波,喜欢上海的理由”这则广告正是精确地挖掘、提炼和表现了上海的文化内涵和上海人的精神风貌,通过广告这个放大器,赋予它以生命力、活力和惊人的力量,使之从消费者周围的“嘈杂”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集体的行为,并获得通常情况下无法获取的耐久性。
3.“挖掘与生俱来的戏剧性”
正确的创意,如果要用呆板、平庸无奇的方式去表现,将会一败涂地。力波的这则广告还印证了美国现代广告史上的广告大师李奥·贝纳广告公司一贯秉承的创意哲学——与生俱来的
戏剧性。李奥·贝纳是芝加哥广告学派的创始人,李奥·贝纳说: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与生俱来的戏剧性”发掘出来加以利用,而不是投机取巧,或依靠雕琢的技巧及牵强的联想。我不认为你一定要做得像他们所谓“不合常规”才有趣味。一个真正有趣味的广告或广播词及广告影片,是因为它自己本身的非常难得一见才“不合常规”,“不落俗套”。他还认为广告文案一定要非常简明扼要地把各种事实传达到,要“真正有趣味,不落俗套”。即使是再古老的话题,也要力图“挖掘出关于商品能够使人发生兴趣的魔力”。
对力波广告而言,要表现上海的十几年变迁的选材显然很多,但要在短短60秒钟就把一个新奇时尚、一个让人无奈却又无法割舍的情愫表现到位,并且要显得真诚、自然又温情脉脉,这就得靠创作者非同寻常的匠心。可喜的是,聪明的创作者让我们感受到了“惊鸿一瞥”的魅力,让我们重温了诸如“躺在窗下看走过的女孩,想起纯真年代的感情”、“好奇地看着橱窗里的泳装模特表演这类新鲜事”;“模仿外国人的发型,勇敢地冲进发廊的场景”;“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追过港台同胞,迷上过老外”等这些在平淡的铺陈中缓缓延伸的上海人的故事作为情节意境。它们或许显得有些夸张有些谈谐,甚至透着股酸溜溜的味道,却源于公众生活、真真实实表现了每个走过那个时代的上海年轻人曾经的样子,让观众不由会心一笑中欣然接受。故事情节单纯简洁,前铺后垫,而一旦进入高潮,又恰到好处地夏然而止,亮出“力波,喜欢上海的理由”这句广告词。由于进入高潮非常的意外,这就给观众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刺激,形成高潮记忆点。一切都是意想不到,一切又如此的在意料之中。
通过流行的广告词、准确把握上海情愫和成功挖掘力波与生俱来的戏剧化,“力波,喜欢上海的理由”就像一瓶奇妙的魔幻剂,在受众心田渐渐积累起共鸣的情愫,最终使力波与受众建立起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和惺惺相惜的情感。无怪乎,上海人会说:“看一下力波’啤酒广告吧,你没法不爱上海。”
四、整合营销,创新推广方式
啤酒作为一种日用消费品,处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的话,光有好的广告创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采取多种营销手段如广告、促销、公关联动,以实现整合营销传播。
从方法论上说,整合营销传播不可能涵盖营销的所有环节,它的更大意义在于充分利用传播,实现传播资源的有效化和传播效益的最大化。除了电视广告,力波还采取了各种不同的市场推广方式。
其他形式的广告:如利用车身这种广告形式让力波流动在上海的每个角落;在《新民晚报》上做大版面广告,讲述着上海人和力波啤酒的缘分故事。这两种广告形式各有优势。车身广告是种流动的户外广告形式,它流动性强,接触市民率高,而且容易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给人深刻印象。而报纸大版面广告则有深入详尽、文字感染力强的特点,以“侵占”人们的心灵而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包装:包装也已成为强有力的营销手段。设计良好的包装能为消费者创造方便价值,为生产者创造促销价值。有些包装闻名于世,如“可口可乐”的流线型瓶子,“雷格”女用连裤袜的蛋形包装。从美学意义上讲,包装风格就是消费者对你的价值信息的第一印象,它甚至能影响消费者的“进入”或“退出”。从2001年6月起,力波啤酒以全新的姿态与上海市民共度炎炎夏日:首先超爽型啤酒采用与众不同的透明瓶包装,不仅显示了其超爽且清新的口感,更说明上海亚太对自己的技术和操作的信心。在包装风格上也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全新的清爽、时尚、现代的感觉。
新产品:顾客需要新的产品。尤其对啤酒这种高度同质化、易模仿的消费品来说,针对顾客需求开发出新的产品是企业
生命的重要源泉。在这点上,力波毫不放松,不断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推出全新产品,到2003年为止,力波已拥有了特醇啤酒、清爽加钙型啤酒、全麦芽啤酒及超爽啤酒、特爽啤酒、冰爽啤酒等六种口味各异的品种,基本满足了市场上的多种需求。
公关活动:如推出了“回报上海市民——邀您免费乘车”大型公益活动,追求企业目标与公众利益一致性;投入巨资举办
“力波上海节奏演唱会”系列音乐活动、2002年“浪漫外滩”上海市啤酒节等,努力展示力波关注社会、回馈社会的姿态,进一步拉近与上海人的距离。
终端行为:某位营销专家说:“终端卖场是整个销售渠道的出水口,如果出水口堵塞,销售渠道就会患上‘肠梗塞’——产品滞留在渠道中不能顺畅销售。厂家做好终端卖场,就是扩大出水口,商品流量自然就增大了,销售额与市场份额也就上去了。”啤酒作为一种感性消费品,同质性、诉求风格雷同,消费者往往并不经过深思熟虑作出或改变选择,故而渠道就愈发凸显出重要性。只有越重视终端,终端才有越做越大的倾向。力波的老东家喜力啤酒在台湾通过KTV这个终端市场,实施“见缝插针”的策略创下了佳绩。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力波利用韩日世界杯的机会,和众多饭店联盟,推广看足球、喝力波的营销活动。世界杯之后,力波继续和餐馆终端联盟,展开“好吃千百种,好喝有一种”的广告攻势,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行为,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示范。
“整合营销传播之父”舒尔茨说过:“要捧红或者毁灭一个品牌的秘诀,是在每一个消费者接触点上有力地把创意付诸实行。”由于充分发挥了多种信息传播渠道的优势,力波在自己的
“节奏演唱会”上“演绎出一首悦耳的和谐之音”。
五、结束语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市场效果来看,力波啤酒2001年的广
告战役使力波啤酒上海市场占有份额迅速增长,并产生延续效应。2002年比2001年增长20%以上,在上海实现了作为“上海名牌产品”的七连冠①。
从传播效果来看,力波插上广告的艺术翅膀风靡上海,人尽皆知,力波啤酒也俨然成了一个值得上海人骄傲的本地品牌;通过巧妙并连续不断发动的创新推广方式,在改变消费者消费行为、提升销量、增加品牌美誉度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社会效果来看,力波在打动人心、唤起人们共鸣的同时,还促进了上海本地人和外来人口,对上海文化及各自生存价值的重新审视和理性化思考。
力波并没有陶醉于2001年怀旧广告的成功,而是乘胜追击,渴望在力波广告中更注入城市进步、希望和成功的主流精神,进一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于是,2003年初,新力波“多少上海人,多少喜欢上海的理由”广告推出。新的广告将焦点更加集中在每个平凡的上海人身上,展现了他们在上海发展中各种积极的生活状态。这次能否重现昔日的辉煌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覃胜南刘宇)
①转引自何佳讯:《力波:准确演绎品牌资产》,载《销售与市场》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