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高速商务通”,马上办理ETC
唐鲁孙
序
夏元瑜
“吃道”是仅次于孔孟大道的学问,如向不了解东方国情的外国人打听打听,“吃学”可能盖过孔孟之学。可是很怪,中国样样书都有,惟独“吃”的书最少。如此一门皇皇大道竟无经典可循。我在大图书馆中找了几个月,关于“吃”的记载最古的有《齐民要术》——后魏费思想写的。其中有不少烹饪方法,那时代砂糖和酱油尚未发明,菜也好不了多少。其次是唐人写的《膳夫经》,草草数百字,一鳞半爪,无足参考。一晃数百年,一片空白,到了元朝才算有了一部《饮膳正要》,内容全是做补药的菜。又过了三百年到了清初太平盛世,人口大为增加,社会空前繁荣,饮食之道大兴。幸而有位袁子才写了一卷随园食单,鱼翅海参全上了桌,已奠定今日酒席的规范,一直到了电视初兴,傅培梅讲了一千二百多道菜的做法。于是闹得满街书摊全摆了食谱。
而且餐厅多,烹饪补习班也多。
“吃道”既成了一门“学问”,内容并不光是烹饪的技巧,更要知道如何去欣赏,要知道好和歹的分别,以至吃的礼貌等等才是一套完整的“吃学”,可惜自古以来只有清初袁子才写过饮膳须知和饮善戒单。以后二百年来竟无人有见及此。想不到我的旧友唐先生对此十分有兴趣,洋洋洒洒为“吃”写了好几本书,这本《中国吃的故事》尤其全是有关“吃学”的。因为他并不着重在烹饪之道上,所以不是食谱,而是一本“吃学”大观。
他说的吃不分责贱,不分地域,全赖他极好的记忆,一一强记,哪家店在哪条巷,老板是谁,甚至老板的爸爸是谁,他全记得。这并不是乱盖,而是真实的。其中有些是我知道的,但是知道的不及他详细。例如卖冰糖子儿的老人,我见过若干年,但不知他的出身。
唐先生说的皇家饮膳,不为民间所知,因为他的祖姑母是瑾太妃,他幼年时逢年过节尚须进宫拜贺,所写的就是日后的史料。写这种享受文章,不是一般作家办得到的,一定要善缨世家累代书香的子弟才办得到。
唐先生的伯祖伯恶(志锐)公,在清代任兵部侍郎,因六君子常在他家开会,故调为伊犁将军。祖父仲鲁(志钧)公任候补道。父源续(贻泉)公任兵部职方司掌印。唐先生有如此的谱系又生在新旧两代转变之际,正好说得出饮膳的来龙去脉。这本书的内容,可说是前无古人,至于“后无来者”吗?倒不见得,因为他可能再写出数本来。